学书与参禅
2015-07-14 18:38:45

蔡日新


    禅僧们为了明心见性,就必须彻底破除空、有二执;在我、法尽除的境地中,才会彻见自己的清净本性。这一目标的达到,只有通过参禅的途径方能实现。所谓参禅,便是参究禅理,以悟至道,其方式方法也很多,诸如上堂、小参、普说、垂示、心要、勘辨、对机、拈颂、行脚、坐禅等,均不失为悟道之法。它是人类内省自身的一个认识飞跃,也是非要经过一段艰苦的修练才能实现的。画家也如同禅家一样,必须"竹榻蒲团不计年",通过一番"大死"之后,才会一朝悟出至理。

    这种修习的过程,与学书的过程竟是那样的偶合。书法的学习过程并非是那般一帆风顺的,它除了要求书家临池苦练以外,还要求书法艺术家有较高的悟性。只有将练与悟统一起来,才会取得较高书法艺术成就,从而在书坛自成一家。

    中国的毛笔是十分考究的。首先,五指执笔,每个指头都有它的独特用途与功能: 、押、钩、格、抵。毛笔书法除了指力功法以外,写小字要求悬腕,写中、大字最好悬肘;写小字可以端坐于几案写,写大字最好是站立而书。这样立身、悬腕与肘,认真地写上一个小时的大字,初开始还不免会要腰酸胳膊疼的。久而久之,这种训练已成习惯,尤其是习书者能在此基础上谙精一体碑帖时,那将会"三天不持翰,倒还觉得身手胀痛"。

    其次,毛笔书法运笔的提、转、折、顿、挫、驻、抢、搭、行等,也都很考究。毛笔的提按,用锋的方位(用中锋,或侧锋与偏锋),以及笔锋的藏与露,都有严格的法度,否则就会直接破坏毛笔书法在表现上的艺术美。古人总结出的"永字八法",几乎是将毛笔书法的用笔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后人在"八法"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了"九势",它们分别为:

    (一)、凡落笔结字,上皆复下,下皆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三)、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亦尔。

    (四)、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五)、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六)、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七)、掠笔,在于趱锋峻 用之。

    (八)、涩势,在于紧 战行之法。

    (九)、横鳞竖勒之规。

     "八法"与"九势",基本上概括了毛笔书法的运笔规律。如此严格的规范,无异乎用兵作战之道,无怪乎古人有《笔阵图》之作。但是,当学书人运笔用毫,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时,那也自然将会进入一种禅化了的笔阵之中。

    再次,汉字的点画结构也很讲究。世传欧阳询曾作《结字三十六法》,明·李淳亦著《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每法均有诠释与例子,诸如天覆、地载、让左、让右等,是可资习书者参考的。至清人王自元,作《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使之变得更为繁复了。但仔细斟酌,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应当注意的要则大体是:

    上下结构的字,应注意及其上覆或下承;左右结构的字,应注意及其迎让;三分(含横、竖两种形式)结构的字,应注意及笔画的排列,使之疏密得当;笔画简少的字,应当有传神的一笔以正全字。这些,对于一个初学书法人来说,是十分难以做到的;但习书者通过一番苦练之后,则能胸有成字,下笔也就间架处理都能恰到好处了。习书者到了这种境界,难道与禅的境界不十分贴近了么?

    此外,汉字的书法艺术还非常讲究章法。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写何种字体,字体的大小与字数的多寡,文质内容以及款式等因素,都决定了每个字在字幅中所占的位置、面积以及具体的表现形态等。只有这样,一幅书法内的每个字与款识间,才会上下连续、左右顾盼,四面八方间,皆有如军旅布阵,从而形成一个严谨而又灵活完美的艺术整体。事实上,一幅书法也如同一株参天茂树一样,只有枝叶扶疏,彼此交映而又互不抵触,才会显现出它盎然的生气。因此,清人蒋骥曰: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似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斯言得之。

     临池学书,从执笔到运笔、从间架的稳重到章法的谙熟,这个过程难道不要通过一番"大死"的磨砺么?从掌握执笔到忘笔、从运笔书写到忘于点画、从谋思间架到胸有成字,从腹构章法到字幅存胸、从工稳的楷书到行云流水般的行书,再从行书到狂呼疾走的草书,这是一条何等坎坷,却又是一条美的创造之路。苏试所谓"忘笔而后能书","无意于佳乃佳尔",貌似寻常家饭,其实何尝不是超凡脱俗的禅书意境。

    练书须精诚专一。不少习书者常于净室焚一炷香,习书者手执笔管,目视笔管顶端而不注目于毫端纸面,以免气意滞于笔管而不入于纸上;每写一字一笔,皆须凝心屏息,不得使袅袅上升的香烟有一丝飘乱。尤其是在夜阑人静之时,斜月光转,窗外树影参差,映于室内宛如水墨精品。书者置身此境,心淡身轻,凝神绝虑,搦翰挥毫,那将会使人沉浸于一种超乎言象的禅悦之中。书者的气质、娴熟的技法与优美的环境,都将会自然而然地融汇于字幅之中。禅书的韵致如何,它就像一个开悟的禅师一样,那是一种如同哑巴吃蜜一般,甜透了心却又说不出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