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师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简介

     有关赵州和尚终生事迹的资料,最早的是后唐中主保大十年(952)成书的《祖堂集》卷第十《赵州和尚》;最为详尽的,算保大十一年洛阳东院惠通所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简称《行状》)。厥后,《宋高僧传》(端拱元年〈988〉撰成)卷第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景德传灯录》(北宋景德元年〈1004〉撰)卷第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等皆有记载。

     赵州和尚的法名和乡贯,历来存在岐说。《祖堂集》曰,讳全谂,青社缁丘人。青社,古代借指青州(注释:参看《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册11,页524右。);缁丘,不知何处。《宋高僧传》则言,法名从谂,青州临缁人。《祖堂集》之“缁丘”,盖即临缁也。青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益都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明杜思修、冯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第二十六《仙释》,据《宋高僧传》而归赵州为临缁人;该卷“从谂”前列战国齐人周涓子、安期生、汉代李少君、晋代竺法汰等人,后次南北朝僧远之类,显然是认为从谂生活在唐代以前(注释:见于《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册一一,叶五十右。)。《〈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人物资料、人名索引》因而称,从谂为“东晋”人(注释:页971中。)以上著述,皆未及俗时姓氏;而谓赵州法名全谂,亦仅静、筠二师之书。日本人诸桥辙次着《大汉和辞典》,认为赵州和尚是青州临缁赫氏之子,将籍里曹州赫县列为或说(注释:卷第四,页884a。)陈垣撰《释氏疑年录》,归赵州为“青州临淄郝氏”(注释:页154。),盖也依《宋高僧传》的记载吧。

     赵州语汇录第226则:“问:‘和尚承嗣什么人?’师云:‘从谂。’”第431则:“问:‘如何是赵州正主?’师云:‘老僧是从谂。’”这是现在可见到的赵州和尚自道名讳的惟一材料。《行状》称,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讳从谂。《景德录》同。之后,宋大观二年(1108)刊印的宋睦庵善卿编《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壹册。)、《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九套第参册。)、《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壹册。)、绍昙于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撰成之《五家正宗赞》卷第一《赵州真际禅师》(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伍册。)、元念常至正元年(1341)撰《释氏稽古略》卷第三[唐昭宗]丁巳乾宁四年”下(注释:《大正新修大藏经》49/481c。),地方志如明蔡懋昭纂修《[隆庆]赵州志》卷第十《杂考·集览》(注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册三,叶十八左。)、《嘉庆重修一统志》卷第一八二《曹州府·仙释》(注释:册一一。页8913。)、《山东通志》卷第三O《仙释志》(注释:《文渊阁四库全书》,541/481下右。)、《山西通志》卷第百六十《仙释·唐》(注释:《广渊阁四库全书》,547/530下。),近人著述如印顺《中国禅宗史》(注释:页412。)、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注释:页318。)等,皆持这种看法。曹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菏泽、曹县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需要指出的是,《嘉庆重修一统志》谓赵州名从穗(注释:册一一,页8913。)并无依凭;《四库全书传记资料索引》因之而误载从谂一名“从穗”(注释:《四库全书索引丛刊》之三,则一,而267c;册三,页1215c&d。)

     赵州和尚名全谂还是从谂虽有小异,然皆可通。《说文解字·言部》:“谂,深谏也。”段玉裁注:“深谏者,言人之所不能言也。”全谂,正知无不尽之谏也。若作从谂,则意指接纳规谏劝告。至于其原籍青州或曹州,也都有文献佐证,后人亦不可以、也不能以一之。


行脚

     从南泉受法之后的全部行踪,《祖堂集》仅概言曰:“自尔,随缘任性,笑傲浮生,拥毳携筇,周游烟水矣。”

    《行状》叙次稍详,谓受戒后,闻受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觐。受业师,即《行状》前此所称的“本师”,也就是当初从之披剃之师也。自南泉返曹州,一路上应该又寻访过一些寺院高僧吧。到护国院后,本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其父母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赵州这时却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就收束行装避开了。比照《宋高僧传》“童稚之岁……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的记载来看,其出家之后不愿再与俗世父母有任何瓜葛是合情合理的。

     再离故土,赵州自携瓶锡,遍历诸方。常自谓曰:“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惟真理是求、漠视辈分资格的豪迈作派。虽然,这种精神粗看起来有点年轻人的狂傲和不明“世理”。

    《景德录》载,赵州离南泉后,游历过黄檗(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檗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西北〉)、宝寿(沼和尚,员临济。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盐官(嗣马大师。住蘅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衡阳市〉)、夹山(善会和尚,嗣花亭。住沣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沣县〉)、五台山,并记有其化语。

     源自赵州弟子文远记录的《赵州和尚语录》三卷,所辑法语中亦露出赵州和尚行脚时的踪迹。除第458则亦载在五台山勘一婆子、第510则亦记尝到宝寿而外,第11则赵州自述“老僧到沩山”;沩山灵佑,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第204则,称“师到道吾处”;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嗣药山,住湖南浏阳县。第434则,赵州说自己“初到药山”“得一句子”;药山惟□,嗣石头,住朗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则,到云居;云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第456、457则曰,去茱萸;茱萸山和尚,亦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昌市)。第485则,与临济问答;临济之玄,嗣黄檗,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市)。第486页、487则,因慕寒山、拾得而参浙江天台山。第494则,行脚往大慈;大慈寰中禅师,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则,受教于百丈;百丈怀海,嗣马祖,在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东西南昌〉)。第496则,得投子蒸饼吃;投子大同,嗣翠微,住舒州桐城县(今属安徽省)。第509则,参潼关

     《祖堂集》卷第五《椑树和尚》,嗣法药山惟□的椑树和尚,与赵州问答“般若以何为体”。卷第十八《赵州和尚》,三峰指示赵州应住处;此三峰,或即三峰山道树和尚(734——825),直嗣北宗神秀,住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注释:参观陈垣《释氏疑年录》,页135。)

     综合种种记载,赵州和尚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六个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寻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惠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和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的足下;他为脱情捐累、求法证悟,只认禅证的上下而不拘辈分的高低,竟然同参师徒乃至于孙支。这在极重传承师嗣的禅宗当中,委实不易。当然,上举皆是赫赫有名的衲子,赵州在行脚的过程中,一定到过去时更多的无名萧寺,接触过更多的无闻僧徒。如,第488则记尝记的庵主,第490则载到一尊宿院等,皆是也;第12则语录更言,“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仅马祖门下就达八十多人!

     柳田先生谓,赵州年轻时以历几乎不明,只能大致地说,早年在江南修行(注释:《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の禅籍·赵州录》。)。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赵州的行踪崖略在现存文献中还有可以凸现出来的。

     正是在南北广泛体验的过程中,赵州和尚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韶华,迸发出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这些法语在其产生的当时,即随着禅僧们的流动而四外散播风行开来。

     赵州究竟参访到何时才定住一地,《祖堂集》、《宋高僧传》皆未言及。《行状》谓“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景德录》更称在游五台山后,“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所载似更合于情理:“晚游于河、朔,被檀越之请,唱道于赵州之观音。”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当是周游南方惠能门下各支后,复过黄河访问临济、宝寿,上五台山,然后方应大众之邀住观音院也。柳田先生认为,赵州是受燕、赵一带的首领之招,方重返故里附近的赵州(注释:《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の禅籍·赵州录》。)。恐不确。因为燕、赵藩王是在赵州和尚返回北方数十年后,方始闻见其大名而拜访其住处的(详下)。

    《嘉泰普灯录》卷第七《南岳第十三世·黄龙元肃禅师法嗣·袁州仰山清简》:“僧问:‘集云峰不分明事,请师分付四藤条。’云:‘赵州八十方行脚。’云:‘得恁么不知时节?’曰:‘行到南泉即便休。’”对于这类无稽观点,日本无着道忠《禅林象器笺》卷第十二《参请类·行解》依《行状》述赵州发足始末后,尝加以驳斥,曰:“从谂自盛年行脚,到八十岁初住院,此谓‘赵州八十行脚’。世误言八十岁而行脚者,非也。”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赵州八十方定住一地,其语录第12则却称“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似乎九十岁以前尚飘泊在外也。

     赵州语录第456则:“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师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师云:‘什么处住得?’茱萸云:‘老老大大,何处也不识?’师云:‘三十年弄观骑,今日却被驴扑。’……”赵州为什么到耆年之纪还流荡江湖?或许是在南泉门下得不到重用吧,或许是在南方遍觅不见合适的止脚之处吧,或许是……白发飘飘而尚四处参访,内心的凄苦一定难于言说。然而,老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为了动惊其心、坚忍痛其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参悟

有位居士问从谂禅师:佛陀有没有烦恼?

禅师:有。

居士:佛陀是解脱之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禅师: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佛陀还会有烦恼。

居士:那么是解脱之人,如果解脱了,佛陀还会有烦恼吗?

禅师:有。 因为还有一切众生没有解脱。

居士:众生无尽,那佛陀岂不是永远在烦恼当中度过啊?

禅师:烦恼即菩提,佛陀已经超越了,所以他没有烦恼了。

居士:你说佛陀一直有烦恼,众生既没有度尽,永远度不完,那么佛陀怎么又会没有烦恼呢?

禅师:佛陀自性中的烦恼已经度尽了。

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shěn)禅师,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郝乡人。赵州禅师童稚之时,即孤介不群,厌于世乐,稍长即辞亲,从本州扈通院(亦说龙兴寺)落发出家。后听说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道化日隆,赵州禅师虽未受戒,便以沙弥的身份,前往参礼。

初礼南泉,适逢南泉禅师正在丈室中休息。

南泉禅师一见赵州禅师,便问:“近离什么处?”

赵州禅师道:“瑞像院。”

南泉禅师又问:“还见瑞像么?”

赵州禅师道:“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一听,便翻身坐起来,问道:“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赵州禅师道:“有主沙弥。”

南泉禅师道:“那(哪)个是你主?”

赵州禅师于是走上前,躬身问讯道:“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

南泉禅师知道赵州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为入室弟子,并令维那僧将“此沙弥别处安排。”

一日,赵州禅师入室请益,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

南泉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师道:“还可趣向也无?”

南泉禅师道:“拟向即乖。”

赵州禅师道:“不拟争知是道?”

南泉禅师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

赵州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于是前往嵩岳琉琉坛受了具足戒,之后,又重新返回南泉禅师座下。

在南泉期间,赵州禅师朝夕请益不倦,道业突飞猛进。赵州禅师与南泉禅师经常机锋酬和,相得甚欢。现举数则公案如次,供读者欣赏。

1.师(赵州)在南泉作炉头,大众普请择菜。师在堂内叫:“救火!救火!”大众一时到僧堂前,师乃关却僧堂门,大众无对。泉乃抛钥匙,从窗内入堂中,师便开门。

2.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见南泉过,便抱柱悬却脚,云:“相救!相救!”南泉上扶梯,云:“一二三四五。”师少时却去礼谢,云:“适来谢和尚相救!”

3.南泉因东西两堂争猫儿,泉来堂内,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大众下语,皆不契泉意,当时即斩却猫儿。至晚间,师从外归来,问讯次,泉乃举前话了,云:“你作么生救得猫儿?”师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

4.师问南泉:“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便踏倒,却归涅槃堂内,叫:“悔!悔!”泉闻,乃令人去问:“悔个什么?”师云:“悔不更与两踏!”

赵州禅师受戒后,听说自己的剃度师住在曹州护国院,遂启程前往看望。到了护国院之后,他的剃度师偷偷地把赵州回乡的消息告诉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听高兴不已,只等来日前来看望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听说此事后,感叹道:“俗尘爱网,无有了期。既辞出家,不愿再见。”于是星夜束装离开了曹州。

离开南泉后,赵州禅师开始了漫长的孤锡游方之生涯,他的足迹遍及南北诸丛席,并与许多禅门大德有过机锋往来。他曾经自谓云:“七岁孩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赵州禅师八十多岁以后,才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即现在的柏林禅寺),驻锡传禅,时间长达四十年。在接引信众的过程中,赵州禅师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长的公案。这些公案现在仍比较完好地保存在《赵州禅师语录》中。比较著名的公案有:

1.镇州萝卜 —— 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曰:“镇州出大萝卜头。”

2.赵州勘台山婆子 ——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师,师曰:“待我去勘过。”明日,师便去问:“后山路向什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3.庭前柏树子 ——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4.洗钵去 ——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5.赵州桥 —— 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彴”师曰:“汝只见略彴,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

6.狗子无佛性 ——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7.吃茶去 ——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8.二龙争珠 ——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老僧只管看。”

9.青州布衫重七斤 ——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领布衫,重七斤。”

10.老僧使得十二时 ——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11.下下咬着 —— 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怎)吃得物?”师曰:“虽然一个,下下咬着。”

12.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 —— 僧辞,师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竖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不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曰:“与么则不去也。”师曰:“摘扬花,摘杨花。”

除了上述公案之外,赵州禅师还另有几则上堂法语,也非常精彩。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上堂:“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么?如羊相似,乱拾物安向口里。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着,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什么处?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

传承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使古塔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