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企业管理(二)
2015-08-11 20:47:39

  明  海

    参禅的方法——无门关

        下面讲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它渊源于我现在所住的赵县柏林禅寺。唐朝末年,有一位大禅师在我们寺院住,通常人们称他赵州禅师。赵州禅师法号从谂,山东人,很小就出家,很年轻的时候就开悟了。他80岁以前,到处参访善知识,寻师访道,80岁以后才在柏林寺住,120岁去世。他的禅法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传到日本、韩国、欧美的禅,都有深远的影响。无门关这种参禅方法,到现在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欧美、日本、韩国,学禅的人都从无门关入手。

       无门关来自于一个公案。有一位修行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佛经里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人当然是明知故问。修禅的人问问题,都不是随便问的。赵州禅师的回答是:无!这个回答与佛教的常识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赵州禅师说的“无”,并不是有无的无,他的心已经超越了对待——有无、是非、来去、一多、美丑、生死,超越所有的对立之后,就是绝对的禅心,就是佛性。所以赵州禅师说的这个“无”字,等于是把他自己的心掏出来了,和盘托出。

       后来的禅者,就在赵州禅师的“无”字上用功。他们想: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赵州禅师为什么说“无”呢?为什么?当我们把所有的妄念、所有佛经里关于佛性的理论知识全部抛开,将所有的力量专注在这个“无”字上的时候,人的心就会死掉。大死一番,然后才能大活。最早提倡无门关的,是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师,之后又有一位无门慧开禅师,他写了一本书就叫《无门关》。这本书的第一则语录就是讲的这个公案,并由此形成参无门关的修行方法。

       大家看——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然后,无门慧开禅师就发表他对这个公案的看法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这个透,不是在大脑中理解,而是要在心里透过祖师关。什么是祖师关?就是祖师在种种公案语录里面,和盘托出的禅心,在一问一答之间吐露的心地光明。我们能透过祖师关,就意味着我们和禅师的心地光明接上了。祖师的言语问答,往往和佛经里的说法不一样。什么是佛啊?砖头。什么是达摩祖师的禅法?庭前柏树。这样回答还算是比较平实的,还有其他更奇特的回答。你问他什么是佛?吼你一声,或者当头一棒,就是他的回答。参禅,必须要能够从祖师的问答言语中透过去才行。

       “妙悟要穷心路绝”,真正的妙悟,必须要把意识之流,把我们有生以来、乃至生生世世走惯了的心路,在这里断掉,就像飞机起飞一样。我们骑自行车永远飞不起来,坐在火车上飞不起来。我们要飞起来,必须要放弃这些方法。我们用心路去推测、判断、思维、归纳、总结,我们不可能真的增加什么。现在人类的知识大爆炸,并没有给人的心灵上增加什么。相反,在心路绝的地方,我们才会有新的发现。

       无门慧开还说:“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所谓依草附木的意思是说,你的心不是独立的,你总是依赖于种种的意识形态、观念、概念、思维、结论。“且道如何是祖师关?”祖师关是什么呢?无门禅师说,赵州禅师回答的“无”字,就是我们要过的祖师关,它是一个“无门关”。如果你的心能够透过这个无门关,就可以和赵州禅师的心接上。赵州禅师超越了有无、是非、来去、时空、一多、你我、美丑所有的二边对立,如果你也能开发出这个绝待之心,那你就亲见赵州,也就亲自见到了佛。佛在哪里?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佛的形象来找佛,要见佛,就要见佛的心。亲见佛心,就与佛平等——“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透过了无门关,历代祖师都跟你是朋友,是一家人、亲兄弟,所闻所见都是一个样;眉毛厮结,头与头碰在一起。“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

       怎样才能透过无门关呢?参“无”的方法,是要“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以整个的身心全力以赴,一天到晚在心里参这个“无”。佛经上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赵州和尚为什么说无呢?“莫作虚无会”,你不要把“无”当成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是“无”,错啦;“莫作有无会”,不要落在两边。“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他打比喻,在参“无”的时候,有个热铁丸吞到肚子里面,吐又吐不出来,进不得,退不得,山穷水尽,绞尽脑汁,所有的路都试过了,都不灵验,找不到答案,非常苦闷。在这个时候,我们后天熏习的各种见解、恶知恶觉,就会被这一个“无”打发掉,歇下来。

       “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哑巴做了一个梦,说不出来。“蓦然打发”,忽然有个外缘,像香严智闲禅师,有瓦片打到竹子上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通过这样的外缘,疑团破了。“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这个杀不是杀生的杀,这个杀是说,噢,明白了佛祖的心,明白了佛祖讲的话,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障碍自己,不再执著了。“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佛教讲生命有很多层次,有解脱自在的圣人,也有在六道中轮回的凡夫。开悟的人,他同样生活在凡夫的境界里面。那么他在这里做什么呢?玩。这个玩不是我们理解的贪玩的玩,而是说,他在做种种事业帮助众生的时候,不会觉得累,不会觉得有什么,做了很多,好像没做,闹着玩,所以叫游戏三昧。好的时候玩,坏的时候也玩,活着的时候玩,死的时候同样是玩。

       禅师在死的时候玩,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死的时候怎么玩呢?临济禅师住河北正定的时候,寺院里有一位普化禅师,这个人成天疯疯癫癫的,在街上来来往往,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跟别人讲:哎!给我做一条大褂。有人就做了大褂送给他。他说不对,不是这个大褂。临济禅师是一个得道高僧,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跟寺院管事的说:那个普化要死了,给他做口棺材。棺材做好了,普化就扛着棺材天天在街上跑,说现在我要死了,快来看,看我怎么死。他先跑到正定县城的东门,大家听说高僧要坐化了,都过来围观。他说哎呀,今天时间不对,明天再说。第二天他跑到南门,又找了一个借口,说明天再说吧。第三天跑到西门,还是有很多人跟着,他又找借口说不行。最后大家说这肯定是开玩笑了,他是在骗我们。到了第四天,他到北门就没有人跟着了,因为他这个“狼来了”说了好几遍,人家知道他撒谎。到第四天没有人跟着的时候,他自己跳到棺材里,拿着钉子锤子,然后交给过路的人,让过路的人把棺材钉上。过路的人也奇怪,竟然按他的吩咐,把棺材钉上了。钉上以后,赶紧回到临济寺报告:方丈啊,你们这儿的普化禅师在棺材里坐化了。大家呼啦一下子全过来了,最后把棺材撬开,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听到天空中隐隐约约有吹箫的声音渐渐远去。这就是玩死。

       有一位禅师叫邓隐峰,去世前问身边的弟子:过去的高僧都怎么死呢?弟子回答说:有的坐着死,有的躺着死,还有的站着死。他说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倒立着死的?没有。他说看我的,倒立而化。倒立去世以后衣服还是顺着身体贴着,不垂下来。别人推他也推不动。后来他的妹妹,也是出家人,过来说:哎呀老兄,你活着的时候很调皮,死的时候也要跟我们开玩笑。推了一下,倒下了。现在五台山北台还有个白塔,那就是邓隐峰的舍利塔,这个故事就是在那里发生的。这叫游戏三昧。当然不仅仅说死的时候玩,活着的时候也玩,帮助众生,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

       下面说:“且作么生提撕?”提撕,就是在心里不断地举起这个“无”字。“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毫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在生活中,我们在“无”上起疑情,念念不间断,行住坐卧,白天黑夜,全力以赴——打一个比喻,一个万丈悬崖,你吊在一棵树上,你敢松手吗?松手就摔死。所以把生命所有的一切,都专注在“无”上,吊在“无”这个字上,其他的全放下,只有这个地方不放下,那么就有机会。这个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在那种心态下也不会动念去求,自然一定会有一个外在的因缘,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什么——噢!明白啦!明白了赵州,看到了他的心;明白了“无”,也明白了所有的佛祖。就是这么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可以盘腿静坐参,可以走路参,也可以躺着参,都可以。它在宋朝以后非常流行,很多修禅的人就是参“无”字开悟的。这个“无”不是没有。这个“无”我们用语言、思量没办法透过。怎么办呢?只有用心直接去透、去跟它搏斗。

       大慧宗杲禅师关于怎么参“无”,有很多开示。他说:在参“无”的时候,“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能在心里去找一个道理,这些我们都太习惯了,一向以来都在这里面,我们还是我们,没有变化。现在我们要脱胎换骨,要换一个人,换一个心,所以平时习惯的有无、道理,都不要。“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意根就是意识,不要去寻找某种特殊的感觉。“不得向扬眉瞬目处挆根”,扬眉,扬起眉毛;瞬目,转动眼珠。有的祖师在接引学人的时候,有时候会举一个手指,或者竖起拂子,来表示禅的境界。你也不要在这些行为动作中找答案。“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在无事甲里……”你也不能坐在那里空空无无,什么都没有。“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在一天十二个时辰、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功]夫看。”这样做功夫看看。这是大慧禅师给他的一位在家弟子的信里开示的,适合在家人修。“月十日,便自见得也。”一个月的工夫,你就会有体会。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要借这个“无”字,截断我们的妄想之流。你平时习惯的路已经被堵塞掉了,没路可走了;所以要把平时习惯的思考、引证、观点、见解、积累的知识全部放下。这一点现代的人特别难以理解。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他现在也学禅,他教人家参禅,就教人们参“无”。他在柏林寺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们在欧洲传禅有什么体会?他说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很难接受。对于所习惯的思维、念头之外还有什么,他很难理解。那样人不就死了吗?不就无路可走了吗?我前面所讲的大死一番,就是指的这个。在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东西透过“无”呢?用心。没有任何别的工具了。祖师讲,平时所知道的道理、佛经上的话、老师教的诀窍,全部放下,直接用心去碰、去接触。所以那是一场肉搏战,可能你会觉得很苦闷,很枯燥,找不到路。欸!正好,这才是对的,一定要坚持。就在这个时候坚持一步,就会有突破。即使没有突破,心地上也会有开发、有进展。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我们现在学禅,不要念念把开悟当一回事,这样的念头会成为开悟的障碍。只要你去做,就会有收获,开悟不开悟,让它自己去。只要你做,就会有进步,你的心地会越来越亮。我个人觉得,无门关的方法,是我们入禅的方便之门,是我们进入禅的堂奥的入手处。我也觉得,无门关不仅仅是入禅的方便之门,也是一切正常健康的人类宗教获得神秘体验的入门处,是真正获得宗教体验的下手处。为什么?一切真正的宗教体验,都是超越对待的。只有在我们平时的心路歇下来的地方,真正的宗教体验才会产生。

       丹麦有一位基督教哲学家,叫克尔恺郭尔。他有一本书叫《恐惧与颤栗》,其中讲到《圣经》的一段,上帝对摩西说,把你的儿子带到山上,杀掉他。我不是研究基督教的,但我觉得这些话是有宗教寓意的。《圣经》里说,摩西第二天起来,带着儿子到了山上,准备杀掉。当然在那里他见到了上帝。我们听起来真是骇人听闻、不能接受。把儿子杀掉,这完全是灭绝人性的。克尔恺郭尔是绝对讲信的,分析的时候他说,在那时候摩西心里什么都没想。我觉得虽然是基督教,但是它在这个地方,也是透出了平时的心路,进入到体验里面。实际上他也不会杀,最后他也没有杀,只是虚惊一场。它所包含的宗教寓意,是在我们平时所执著的心路,那些对立分别、那些我们抓住不放的地方,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往前跳一步。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悬崖撒手”,在悬崖边上往前跨一步。我们说往前我会摔死啊!跳过去,死不了。跳过去就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超越有无、是非、美丑,超越一切意识形态,让我们的心从意识形态、思想情绪、知识见解里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进入真正的宗教体验的入门之处。如果不经过这里,我们得到的永远都只是知识——关于宗教的知识,关于修行的知识,心里没有体验。这是我向大家介绍的禅法“无门关”。你们如果有机会到柏林寺去,可以在我们的禅堂里体会体会。

       提问:怎么去体会?

       明海法师:就是要用这个“无”,把我们心里的各种见解、各种知识、各种情绪剿灭掉,最后从自心、从内在,自己明白。

       问:明白什么呢?

       答:明白你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明白的人,心是空的,本来无一物。但是你不要点头,你一点头就错了,一点头等于你接受了这个结论,就把你障碍了。

       问:自己明白之后能不能讲给别人听,让别人也明白?

       答:可以。但是你无法代替他,他得自己去做。

       问:明白就是知道?

       答:知道不等于明白。知道有时是在知性上知道一个结论。我建议大家每年或者每个礼拜啊,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把工作放下,集中时间来打坐,在心灵上做一个开发。可以在寺院,也可以在自己单独安排的地方,比较封闭的地方。这对工作也是有帮助的。据我所知,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经常这样做。多年来护持我们寺院的香港旭日集团的几个老板,他们都会专门安排时间用来打坐、用来闭关。完全放下,专门在心地上静下来、沉淀下来,再出来制定发展战略。这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我们每年有一段时间,用无门关的方法用功,相信会有发现和突破。

    生活禅

       现在我们讲生活禅。生活禅是我的师父净慧大和尚提倡的。

       从1991年到现在,已经有12年的时间。提出生活禅以后,从1993年开始,我们寺院每年都组织生活禅夏令营,以生活禅的理念指导年轻人体验禅的境界。当然也学习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禅的境界和禅的精神。

       (放映图片:行香)这是夏令营坐禅之前的运动,叫行香。行香很简单,就是在那里快步走,一方面活动身体,一方面在走的时候参禅。这些年轻人都是大学生,很多也是从北京过去的。

       (放映图片:净慧法师)这是我的师父净慧大和尚。他早年在传统的丛林里亲近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对禅有深入的体验。今天许多社会人士对禅有误解,觉得禅很高深、很玄妙,远离我们的生活,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从佛教界来说,有些出家人把修行和禅与社会的距离拉大,由此造成人们对于禅的隔膜。所以我的师父根据祖师禅的精神,契合当今人们的根器,把禅的精神做了强调。所谓禅的精神,就是禅的生活化。所以并没有发明和增加什么,只是强调了要在生活里去体验禅、在生活里修禅。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两句话很通俗,但是它把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概括出来了。佛法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智慧,表现在觉悟人生;慈悲,表现在奉献人生。有了智慧,有了觉悟,就可以奉献;因为奉献,觉悟和智慧才得以圆满,才得以展开。许许多多的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想奉献,都想帮助人类、帮助众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到了目的。为什么?因为帮助众生、奉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需要智慧的。所以智慧与慈悲,觉悟与奉献,这两者不能偏废。真正的奉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佛教来讲,不只是为人民,是要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全体奉献。这种无我的奉献,是要真正得到生命的自在、大彻大悟之后,反观人生如梦幻泡影,但是也不离开人生,不离开众生的世界,以游戏三昧,弘法利生,做牛做马,上天入地,得到这样的自在的时候,才可以圆满地实现。在没有大彻大悟以前,我们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奉献里,逐渐地拓展自己的心性,发现自己心地的光明。奉献与觉悟有内在的关联,觉悟如果离开了奉献,就成为自利,就是小乘精神了——只想自己解脱,自己从此岸到彼岸,不再去关照其他的众生。所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话很简单,内涵很深。

       在生活里落实这两句话,有一个指导方针:“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有人问,不是说无求吗,怎么尽是求啊?这都是语言表达,都是一些名词。求是落实的意思。在尽责中去落实内心的满足,在义务中落实内心的安详。相近的语句,可能各位也多次接触过,但是在生活禅里面,这几句话有很高的立意。

       生命的价值,是在责任和义务中体现的。在责任和义务之外,是没有办法体现生命价值的。以佛法来说,要体现生命的价值,首先要定位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如何定位?佛教是以成佛作为最高的定位。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我们生命最充分的、最圆满的价值定位。有了这个定位,然后再把它落实到自己这儿。再宏大的目标,也必须落实到现实生活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地实现它。所以修行,不是说在生活之外另有一个修行,在责任和义务之外另有一个修行。即使是烧香拜佛,那也只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修行的手段,不是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几个理论,一个是人的需求理论,一个是自我实现的理论,还有一个高峰体验理论。他的有些话可以借用来描述佛法。比如“高峰体验”,接近我们说的禅定或者开悟,当然不完全等同。他的自我实现理论讲到,他做过调查,发现自我实现比较完全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敢于面对责任,不逃避。我们如果把责任当成包袱,就会有压力,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把念头转一下,心境就完全不同了。你从消极的方面去对待责任,会有压力,想逃开,觉得活着很累,想逃到一个地方去。但是我们逃到哪里去呢?没有地方可逃啊。其实你越逃越累,逃的状态本身就是累的表现。转身面对责任的时候,欸,不累了。不仅不累,而且面对责任、承担责任的过程,有很多乐趣。逃避责任和义务,就有压力;没有落实责任和义务,心里就有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你想忘也忘不掉。只有在尽职尽责承担义务的时候,心会平衡、会满足,人生的价值会逐渐实现。以正面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责任和义务,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无我中求进取。”我们要进步,必须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原来的境界。我们执著于现有的境界,就没有办法突破。佛教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叫“人无我”。比如说明海,没有一个东西叫明海。明海是谁呢?是他的头?他的手?他的脚?他的嘴?他的眼睛?他的思想?没有一个东西叫明海。所以这个明海,有丰富的可能性,他可能会成佛,也可能会下地狱,可能会成为一个凡夫俗子,也可能成圣作贤。认识到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就敢于突破自己,就敢于在自己的心里生起宏大的愿望,给人生定位远大的目标,赋予自己更大的责任。在这个过程里面,明海就变了,不是原来的明海了,每天都在蜕变,以我们的行为、语言、心态,不断地塑造自己。生命原本就很活泼的,所以要在无我中进取,敢于面对挑战,在无我中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佛教有一句话叫“难行能行”,一定要在你做不到的地方挑战自我,如果老是待在能做到的地方,就永远在原地。你能挑100斤,就挑110,你试试,慢慢你就能挑110斤了;你能挑110斤了,再挑120斤,你慢慢就进步了。如果你停在原来的境界,认同了原来的100斤,就永远是那样了。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高兴,机会来了!什么机会?突破自我的机会。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不要给自己划线——我就这样了。那不行。

       “在生活中透禅机。”前面我们讲的“无”,很多这样的禅机,怎样去透过它?在生活里透,在生活中转身。前面讲到,如何面对责任和义务,只是一个心态的转换、角度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只是一念之间。透禅机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诀窍,同样只要心念一转变,眼光一转变,世界就变了。

       佛门里有一个故事,讲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二女儿嫁给卖伞的。天晴的时候,她很伤心,哭,因为她想到卖伞的姑娘家里生意会不好,没有人买她的伞。下雨的时候她也哭,也难过,因为她想到没有人去买大女儿的鞋。她总是想不高兴的一面,没有想高兴的一面,所以她每天总是在难过里,怎么都有理由难过。其实现在大家把眼睛闭上,想一想难过的地方,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出来,没有一个人找不出来的。最后你会发现即使每天用24小时去难过,时间还不够用,有很多地方值得你担忧、伤心、后悔、焦虑,怎么都想不完。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这个老太婆每天都哭,后来有个师父问她,“你为什么哭?”她就告诉了师父。师父说,你应该每天都高兴。为什么?下雨的时候,你应该为卖伞的高兴;天晴的时候,你应该为卖鞋的高兴。哭婆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变成笑婆了。

       在生活中透禅机也是一样。要从对立中看到统一,从矛盾中找到和谐,从灭中找到生,从非中找到是。生和灭是一对。是和非是一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都要在生活中透过。

       “在保任中证解脱。”保任指什么?是指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有了好的体会,要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保护它,让它成长。任就是任运,让它成长,让它延续。我们静坐,一年有几天专修,如果内心有好的体会,应该把它用在工作中,用于公司的管理,用于解决矛盾,用在难办的事情上。不要把动和静割裂,不要把修行和工作割裂,不要把在静中得到的体验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割裂,要统一。在保任中证解脱,就是把修行中获得的良好心态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出来,时时处处都有解脱自在。

       以上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落实生活禅的指导方针。修行生活禅的要领,概括地说,就是“把握当下,安住当下”。当下,是现在进行时,每时每刻。把握住现在进行时,把握住每时每刻念念现前的这个当下,我们就把握了生命的脉搏,抓住了改变命运的密钥,未来就在手中。未来不过是现在的延伸。所以当下是最现实的。我们在每一念的当下努力,投资在这个当下,未来才有希望;在每一个当下播种耕耘,未来才会有收获。每一个当下都是因,都是我们播种的机会,都是我们准备的机会。我们只要不断地准备自己,充实自己,收获会来敲门。你去找收获,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你没有去求,所以总有意外惊喜;你老是求、老是不知足,你永远贫乏,永远吃不饱。这是生活禅的主要思想。

       关于企业管理,我只是很简单地看过一些书,没有直接管理过。我管理的是寺院,跟企业不完全一样,不过有些地方大概也相通。我觉得禅是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上的,比如说对员工心理素质的培训、工作态度的训练、团队精神的建设,也包括对企业家人格的塑造。

       现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企业里工资最高的是谁?总裁,总经理,首席执行官。在美国,他的工资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上百倍。为什么?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跟这个首席执行官有直接关系。这个总裁的人格、智慧开发的程度、应变能力,组织团队突破障碍开拓进取的精神,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虽说我们要法制、要制度化,要民主、要大家都参与,但是这个领导人还是很重要。

       现时代跟古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中国古人的人生观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先修养自己,然后是家庭,最后才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代社会的整合,是从人的自身修养和他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扩散开去,先有家,后有业。现在是先立业再成家。起码要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些资本,有住房,有一点存款,然后再成家。所以我觉得,从影响社会精神、陶冶人的心灵角度来说,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古代首先是把家庭作为很重要的元素,现代社会家庭也同样重要,但是企业对人心的影响,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已经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本上,现在人在家里待的时间比较少,在企业里则是每天最少八个小时,还有一些时间是在社会上——酒店、饭馆等,几口之家聚到一起的时间很少。按照传统,人格教育的落实是要在家庭环境里,跟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但是现在,往往只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全家人才能会齐。所以说,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及每一个企业领袖的影响,就很重要,他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比较古代来说,社会活动的重心,一方面是分散了,另外很大一部分由家庭转移到企业这个世界里面来了。在企业里面,可以对人进行再塑造、再教育。人格的提高与转化,在企业里面成为可能。

       再进一步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禅的训练方法,像打坐、参禅,以及禅的一些精神,比如说“大死一番”的精神,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呢?企业可不可以大死一番呢?我觉得有很多企业需要大死一番,对那些保守落后的东西进行清洗淘汰,然后注入新的血液,大死大活,全体承担,转身向上,不要满足,不断地前进,对所达到的境界不断地超越、不断地突破。从这个方面来说,我相信精通企业管理的人能懂一些禅文化,会有很大的作为。

       下面我想讲讲企业活动中的禅心。这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管理者,也针对每一个成员。从禅的角度来看,企业活动中有几个问题应该认真对待:第一,在工作中享受人生;第二,在逆境中开发心灵;第三,在团队中超越自我;第四,在人性中认识佛性。

       首先说在工作中享受人生。前面讲到生活禅的理念——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这是要我们转化工作态度。其实东方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对待工作跟西方人不一样。工作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很重要的内容。马克思说,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会成为自由的劳动。人自主地选择劳动,心甘情愿地去劳动,不是被迫地劳动,不是为了谋生去劳动。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如果以禅的理念来说,不用等到未来,当下就可以实现。怎么实现呢?只要转化心态,具有享受工作、享受劳动的心态,就可以做得到。

       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工作里实现的,以正面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劳动,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手段,为了到月底领工资或获得很多物质条件的手段,工作本身就是目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人就活在那里面、安住在那里面、实现在那里面。心念一转换,工作就成为人生的享受。

       古代的禅宗寺院是有地的,出家人每天都要劳动,叫“出坡”。很多禅师都是在锄地、种茶等劳动中开悟的。前面讲到的香严智闲,就是很好的例子。又如百丈禅师的一位弟子,有一天大家都在地里劳动,到了要吃饭的时候,庙里就打鼓,这位师父听到鼓声,哈哈大笑,开悟了。他劳动的时候没有想工资,没有想利益得失,只是很专心地劳动,心里是空的,所以当他听到鼓声的时候,心灵上发生很大的突破,哈哈大笑,转身就走了。回到寺院以后,百丈禅师把他叫来,问“你刚才笑什么”,要勘验他一下,看他是真悟还是假悟。这个禅师说:“哎,没笑什么。因为我肚子饿了,一敲鼓,我很高兴,就回来吃饭了。”这是他的回答。还有一位禅师,他在田里翻地,先用犁耕起来,再把土坷垃砸碎。虽然在劳动,但他的心还是在修行状态里。他拿起工具,对着一块土坷垃砸过去,土坷垃碎了。就在这一击之下,他开悟了。禅僧的劳动,是在劳动中修行,在劳动中参禅。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位员工都去参禅,但是我们可以安住在当下,仔细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修行,就是生活禅的要点。你劳动就劳动,就享受你的劳动,观照你的劳动。在寺院,每天出家人都要扫地。师父教导我们说,你每天就把地扫干净,你扫地的时候就扫地,什么都不要想,那就是修行。所以每天我们就按照他说的去做。我们的寺院离石家庄只有一百里,有一天我接待一位在家人,他很激动地找我。我说你有什么事?其实他

       没有什么事,他只是想跟我说他的体验。他并不是佛教徒,但是那一天他到柏林寺,看见一位师父扫地,突然领悟到一种内心的宁静,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原来内心还有这样的一种宁静!可能他也没有看清那个师父的长相,也没有交流,也没有任何语言,只是看到那个师父专心致志地扫地,就使他的内心有所触动。所以劳动很神圣,工作很神圣。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作品,叫《晚祷》,画的是一个农民在地里收割小麦,远处教堂的钟声传过来,他就把手中的活停下来,倾听远处晚祷的钟声。这幅油画很美,也很有名。它的美、它的有名,与它的主题有关系。劳动在生活里,是形而下的、很具体的,然后有崇高、神圣、超越的晚祷在召唤,他在那个时候,非常宁静,非常安详。这幅画的魅力从这儿来,这是这幅西洋画所表现的。如果以禅的角度来看,那就不需要晚祷的钟声,每时每刻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做好你的工作,就很神圣,就足够了。每时每刻都是一幅《晚祷》,不需要等钟声响起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不一样在哪里。西方的神圣来自于外在的召唤,而在东方,我们自己的心性在当下的工作里,就在放光,就在体现,就在流露,你就是世界的中心。最重要的事情凝聚在当下,人生的价值就凝聚在当下,那个时候就是最大的享受。工作是最大的享受。

       从过去到现在,从西方到东方,到目前为止,大概几乎所有的工人,都希望工作的时间少一点、假日多一点。现在我们国家是双休日,在法国,一个礼拜的工作时间是三十五小时,每个星期工作五天,每天工作七个小时。这是经过工会罢工、抗议、交涉才得以实现的。其他时间可以用来休闲、旅游,用来听音乐、玩。因为有过紧张的工作,休闲才成为休闲,才显出它的吸引力。如果从某一天开始,老板说你从明天开始不用来上班了,永远休闲啦,那么这个休闲,对于他就是压力和包袱。很多人退休以后,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没有抓挠,好像是宇航员上天失重的那种感觉,心理平衡被打破了。我们工作的时候想休闲,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在休闲的时候会想到工作。我们上学的时候好像也是这样。上课的时候盼放假,放假以后过了几天瘾就盼开学。人的心老是在摆动,它就没有说上课就享受上课、休闲就享受休闲,老是在不满足中摆来摆去的。我相信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到社会的生产资料极度丰富、工作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资源配备非常合理的时候,也许我们每周工作两天,然后休息五天。那时候工人们可能会游行抗议,找老板谈判:“让我们多工作”——我相信他们会倒过来。所以工作很重要,要在工作中享受人生。

       第二,在逆境中开发心灵。前面讲到,禅者开发心灵必须大死一番。心灵本具的智慧,需要超越、突破我们固有的习惯,固有的爱憎、种种情绪,固有的知见、看法,才可以显发出来。在工作中,在企业活动里,困境、逆境大家都会遇到,不过在困境和逆境面前,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败下来了,有的走过去了,突破了。突破了的,会得到提升。我们的心,就像一把刀。我们要让刀锋利,得用石头去磨它。我们的心要让它放光,让它的智慧出来,和风细雨是不够的,完全顺着它是不行的,要让它难受。这个难受就是压力啊。在压力之下,我们内心的智慧就会被压出来,很多潜能会开发出来。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压力、面对逆境、面对你平时不喜欢的,这是我们修禅的人的心态。

       有成就的人,不管是佛教高僧,还是世间的英雄豪杰,无不是经过种种逆境、种种磨难,最后才成就。他们心理的承受力超出常人,他们心理的平衡稳定性超出常人。因为他不止一次地面对逆境,不止一次地面对压力、承受压力,在逆境中发展。在禅宗的传统里,有时候你问,什么是佛?禅师就直接跟你说,那就是。有时候禅师不用这种方法,你说什么是佛?当头给你一棒。临济禅师就是这样。他三次问他师父,师父三次打他——也不给他答案,就是打他。哎呀,没办法,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后来去找另外一位禅师请教,那位禅师说:你师父这是婆心苦切,婆心那么切你还不明白。一句话,他开悟了。但是这个开悟,是与他三次挨棒分不开的。还有云门禅师,他去拜访一位老禅师,每次去问他,那个禅师都不理他,转身就把门关上。去了几次都不理,最后一次他说我这次非要问他不可,所以当老禅师转身关门的时候,他把一只脚插进去,硬要闯进去,可是里面的师父不让他进,使劲关门,把他的腿夹断了。就在夹断的那一刹那,他突然开悟了。云门禅师是这样开悟的。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潜能,如果不经过磨炼与苦痛,用禅宗的话讲,如果不经过毒辣的钳锤,它没有办法迸发出来。所以对人生的一切逆境、压力,让我们鼓掌,让我们欢呼,勇敢地迎接它。当然如果没有你也不要去求,故意去偷点东西让警察抓我,那也没有必要。生活里总会有困境来到的时候,不要逃避就行了。

       第三,在团队中超越自我。佛教讲无我,无我的体证可以通过禅修,也可以通过团队生活完成。团队里有很多同事,有的人有长处,有的人有短处,这许多的同事,就是我们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团队生活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出家人很注重集体生活,僧人的“僧”字是梵文sangha的音译,它的意思就是“和合众”。不是一个人,起码四个人以上的团体才叫僧。通过团队生活,我们能进一步地丰富人性,因为在团队里我们知道友爱,知道帮助,知道理解别人,知道让,知道妥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丰富人性的机会。此外在团队里,我们还能够观照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也能观照到自己的长处。在团队配合里,特别容易超越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观念,因为你要有倾听不同意见的心量,别人怎么说,你能接受、接纳,慢慢地心量就会扩大,眼界就会开阔,智慧就能提高。

       企业是一个大团队,每个工作组是小团队,每一个工作层面的班子都是一个团队。很多人喜欢一个人单独把一件事干得很漂亮,然后特别享受;但是还有一种享受,就是在一个集体里,大家互相默契配合,把一件工作做得特别出色。那种享受更是难以言表,各位一定都很有体会。善于在团队里通过集体配合把工作顺利完成的人,当他单独去做事情的时候,他也一定能做好。善于被领导的人,一定也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被领导有艺术,领导别人同样也有艺术,里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在团队中超越自我,在人群里提高自己,在集体生活里磨炼自己。

       第四,在人性中认识佛性。前面讲到佛性,讲到了生活禅,我们不能把佛性跟人性割裂开,佛性就在我们每天的见闻觉知、视听言行之中,在我们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当下。佛法所讲的慈悲和智慧,离不开人类文明,里面有很多价值——真善美的价值。无论是人性的优点还是缺点,处处都能体会到佛性的光芒。我们要认识佛性,不是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世界,就是在有缺陷、有苦难的人世间,在这里,人性会放出佛性的光芒。佛教讲,天上的人很幸福,没有痛苦,全是快乐和享受,但是佛教认为天道不是修行人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只有快乐的一面,不太容易体会到痛苦和无常。天人的寿命长,要吃的马上有吃的,要穿的马上有穿的,非常有保证。在这样的境界,人性不会放光,只有在有苦难、有缺陷的地方,人性才会放光。只有人才会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有奉献,帮助他人和救济他人,等等。人性的美德,都是在有问题的地方、有问题的时候才会放光。这里讲人性的放光,就是讲人超越动物的那一面。一方面人就是动物,另一方面,人有超越动物的那一面,人不完全是按照利益去反应,他不完全符合动物界的反应原则。当然现在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认为即使动物里面也有舍身为其他动物的,也有爱,也有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人是突出的。人超越于动物的这一面,发光的这一面,就在于道德行为里的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忍耐、创造、超越、突破。企业是一个大的集体,我们有很多机会看到人性的光明和黑暗,看到人性中有希望的一面和没希望的一面,我们能有机会看到这一切,最后会理解它、接受它。理解了它、接受了它,那么离认识佛性也就不远了。所有人性里面的丑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成希特勒。我们的嗔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膨胀,就会是希特勒;我们的排他思想不断膨胀,就会是本·拉登。我们的每一个欲望、每一个缺点,只要让它放任地发展,就是我们人类社会文明里面最丑恶的那一部分。这都是从我们的人性里发展出来的。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佛性本清净,一切善恶都在佛性的大海里,都是佛性大海上的波浪”这句话。

       各位可以从每天的活动中去体验禅心,在工作中享受,在逆境中开发,在团队中超越,从这四个方面在人性中认识佛性。解放前有一位太虚大师,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成佛,我们所景仰的是佛的人格,但是要落实在人格上。我们把人格丰富了、完满了,把人性认识了,成佛也就不远了,这是最现实、最真实的。

    

(据2003年11月22日在北方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对企业家的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