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2002年新闻事件
《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站讯:

柏林禅寺网站六月二十六日消息:

2002年6月26日,《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在北京"荷塘月色"举行。《中国禅学》部分在京学术委员、编委、作者约40余人参加了座谈。

《中国禅学》是河北禅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在净慧法师的倡导和中国禅佛教学者的支持下,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备,于2002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创刊号75万字,发表了中国禅宗学者(包括港台地区)的45篇研究论文,13篇书评。论文涉及到禅宗理论探讨、禅宗思想与历史、禅宗与其他宗派的综合研究、禅宗语言文学、现当代禅学研究、禅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在禅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禅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禅学》创办人净慧法师对中国禅宗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中国禅学》得以顺利创刊,是众缘和合的结果,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净慧法师指出,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禅宗、中国禅学,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弘扬禅学精髓,光大禅宗文化,促进禅学研究,是《中国禅学》的宗旨。作为展示汉语世界禅学研究学术水准的一扇窗口,《中国禅学》将成为海内外禅学研究者交流切磋的园地,努力推动、提升我国禅宗研究的学术水准,并努力使之成为联结东方与西方的纽带。净慧法师还指出,佛教两千年的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质。禅宗在佛教的流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如今,要抓住历史机遇,将禅宗精神真正发扬光大起来。

《中国禅学》主编吴言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杂志创办的经过和办刊方向。他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中国禅学》今后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发表日本等地学者在早期禅宗史研究方面的先进成果。日本学者对早期禅宗史研究有独特的贡献,值得大陆学术界借鉴;像日本的石井修道先生、冲本克己先生、石井公成先生、伊吹敦先生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成就。

二是增加禅宗与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以与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宗教对话相接轨,为建立具有学理性、规范性、普世性的全球伦理而努力。目前编辑部正与有关学术单位从事这方面的合作,力求把这项工作做好。三是体现禅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增强对现当代禅学研究。生活禅代表着大陆现代禅法主流,是中国祖师禅在现代的回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目前它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如东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董群教授在承担的国家课题《佛教伦理》中,将"生活禅"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加以介绍;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也将"生活禅"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来写作;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西安外事学院宗教研究所成立了"生活禅研究中心",相信在这个方面会有一些不菲研究成果出现。

吴立民先生、方立天先生、黄心川先生、楼宇烈先生、张新鹰先生,分别代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玄奘研究会、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向《中国禅学》创刊号的出版表示祝贺。

吴立民先生将唯识与禅结合起来进行了精当的分析。祖师禅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并以禅师指茶杯勘验学人"这是什么"、并将学人种种的不同回答都予否决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禅宗离四句,绝百非的特点。吴立民先生还谈到了禅宗三大法系、如何转识成智、什么是开悟的标准、什么是祖师禅的特点等一系列对禅修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问题。并指出,中国禅学的精髓在于祖师禅,希望《中国禅学》继续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方立天先生说,自己与净慧法师和吴言生教授都有特殊的因缘,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自宋代以后,禅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佛教的主流。净慧法师紧紧抓住禅学来做文章,他既在中国佛教协会任职,又在地方领导佛教事业。方先生指出,通观大陆各地,最具有学术关怀和品位、最能发扬禅宗文化精神的,是河北禅学研究所。《中国禅学》创刊号内容丰富,栏目完整,令人欣喜。希望继续努力,把它办成能够指导中国禅学发展的一个园地。要进一步从理论上、学术上、思想上带动禅学研究。例如胡适与铃木大拙之争就折射了很多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总结;又如将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到底归结于谁,学术界近年也有四祖说、五祖说、六祖说等争论;还有禅宗与教门的关系,从慧能到马祖,主张不立文字,对禅宗发展的功过究竟如何?到底应该怎样评价禅宗的十六字心要?禅宗的本质是什么?方先生认为禅宗最根本的东西是心性论。抓住了这个核心,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他说,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禅学》就会指导中国禅学研究的"中心",起码是"中心"之一。

黄心川先生说,佛教如何走向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必须担负起的使命。禅学研究要及时反映出国际禅学界这方面的动态。比如对佛教与心理学的研究,西方学者就做得很好,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汲取。《中国禅学》创刊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对大陆禅学发展现状的评述,又有对日本等地禅学研究的总结,这标志着禅学研究从河北、从中国,走向了国际、走向了世界。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楼宇烈先生说,《中国禅学》的作为教界支持的学术刊物,意义很大。就禅宗来说,他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修证的问题。很多人学习禅宗之后又学密宗,没有固定的信仰,在对禅宗体验上缺乏深度。因此,从理论上研究修证,从实践上体验修证,是禅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建议做出一本像《百丈清规》之类的可以具体指导东西。第二,《中国禅学》创刊号办得非常成功,但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这种品位。继续走下去,会越来越艰难。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楼先生还就刊物的版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新鹰先生说,看到《中国禅学》创刊号上精彩的文章,可谓美不胜收,感到非常的欢喜赞叹。目前大型的佛教连续出版物已经不少,在众多的出版物中,《中国禅学》坚持学术规范,具有此鲜明的特色,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禅学》的创办,是学术界和佛教界结合的结果。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兴起的条件下,佛教也面临着较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中国禅学》可以促进禅学理论的发展,而禅学理论的发展,又必定能够对禅宗的兴盛发展起到非常良好的推动作用。

明海法师也作了发言。他感谢中国禅佛教学者对《中国禅学》的支持、关心和呵护,希望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禅学》成为禅定修行的指导性刊物。并希望通过《中国禅学》,促进学术界和宗教界的良性互动。他说,今天举办《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的这个地方,是荷塘月色也很有意义,因为荷塘月色是为禅者所钟爱、在禅宗语录诗偈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这里,我们从心灵上可以感受到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沐浴到美丽的月色。希望大家永远感受这一份清雅与美丽。

与会的《中国禅学》学术委员、编委、作者表示,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禅学》,努力使之成为这一领域水准高、规范严的品牌刊物。

座谈会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举行。出席坐谈会的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华书局,以及《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法音》、《禅》等学术单位。知名学者黄心川、吴立民、方立天、楼宇烈、李富华、张新鹰、姚卫群、王生平、张晶、柴剑虹、魏道儒、温金玉、张美兰、徐文明、程恭让、宣方等出席了座谈会,来自日本、台湾的学者也参加了座谈。

====================================================================

出席"《中国禅学》创刊号出版座谈会的专家学者

□ 净 慧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禅学研究所所长

□ 黄心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前所长

□ 张新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副所长

□ 王生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研究》副主编

□ 李富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 魏道儒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佛教室副主任

□ 周 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 斋滕智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访问学者

□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

□ 姚卫群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黎 荔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 张美兰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后

□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 温金玉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教授

□ 宣 方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教授

□ 梅 瑛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教授

□ 妙 中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博士

□ 邱 环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博士

□ 韩焕忠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博士

□ 吴立民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 张 晶 北京广播学院学教授

□ 徐文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 程恭让 首都师范大学政教系教授

□ 明 海 柏林禅寺首座、都监,河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

□ 明 尧 《禅》主任编委,河北省佛协副秘书长

□ 柴剑虹 《中国禅学》责编,中华书局编审,

□ 宋文京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主编

□ 薄洁萍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编辑,首都师大历史学博士后

□ 陈星桥 《法音》编辑部

□ 王丽心 《法音》编辑部

□ 韩 松 《中国宗教》主编

□ 王小宁 《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责编

□ 于 光 《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

□ 尹小林 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首都师大诗歌中心研究员

□ 吴言生 《中国禅学》主编

柏树子

200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