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校长演讲《我所认识的佛教》

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校长


(2006年7月21日)


〔明杰法师:各位营员上午好!今天是本届生活禅夏令营的第1 场的佛学讲座,我们有幸请来了潘宗光教师莅临演讲,在昨天的开营式上我已经为大家介绍过 潘宗光 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在理工大学担任校长十余年来致力于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同 时潘 教授还积极的参与香港社会的公益事业,曾经担任香港立法决议议员,现在还就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的社会服务, 潘 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休学佛法已经十余年了。在 2000 年的时候他还特别的从香港赶来河北在上净下慧老和尚座下归依三宝。那么作为一名科学家,作为一名大学的校长 潘 教授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以外,他还积极的从事佛法的宣扬的工作。曾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来演讲佛法,以一个科学家敏锐的动察力很严谨的风格来将科学与佛法相应的结合。那么今天他为我们演讲的题目是 《我认识的佛教》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 一位科学家来为我们发言 ! 〕


尊敬的明海方丈师兄 , 尊敬的各位师兄 , 尊敬的各位同学:


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有机会回到我的家,柏林禅寺就是我的家。今天站在这里跟大家谈谈佛教的问题。其实这题目已经不好了,因为佛教讲无我,不提倡我。但这个题目是《我与佛教》很显然“我”这个意愿是不对的,但是我要讲是。因为佛教有诸多的方法来演示出来。我个人对佛教的认识也显肤浅,学习十多年,我用很多时间来钻研佛经,我对很多佛经是不了解的,没有看过,我就是看过两三部佛经。所以我对佛教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我用“我”这个字来解释佛教,就是说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对,这是我个人承担责任。这是我所强调的。


在国内也好在别的地方也好,很多人问我你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作为科学家,为什么信奉佛教,这个题目也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信佛教?就是科学家,那些大学校长,为什么要信佛教?如果我信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信佛教就是不正常的。我问他如果你们问这些问题,那是因为你们对佛教完全不了解,你们问这个问题就是说佛教是不科学的,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不积极的。其实现在很多人对佛教还是有一种误解。看到很多人在萧山求佛,求福,等等。就认为佛教是种迷信,是种宗教。看到很多故事,电视的剧情说很多人看不开了就出家当和尚当尼姑,认为佛教就是逃避和消极的宗教。现在什么都向西方看,西方宗教是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等等。那么佛教是不是不科学呢?


一连串的问题,我希望今天跟你们讲一讲这些问题。因为你们是大学生,你们大学生应该对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 ---- 佛教有正面的了解。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快,同时也是全球的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构成很大的压力,每个人压力很大。你们念书希望今后你们念完书出来尽快的找到工作,再追求你们利益的每个方面,但在生活来讲现在很多年轻人精神的空虚。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因为做人一定要平衡发展的。一方面我们追究我们世间的学问来增加我们毕业后的竞争力,同时我们精神的空虚,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来出来做人是这个问题,所以最近国家也很重视的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政策开会也经常的强调,现在是个危险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将我们传统中国文化推广出去。让我们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有个正面的了解。因为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宗教,西方的科学,西方的管理有他们的好处,但跟我们传统的不一定协调。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差不多两千年的佛教,道教,儒教也好,所以我们现在的责任是怎么样把佛教给推广出去,将正确的佛教推广出去,将佛教文件化,等等。


大概两三个月前,我们国家第一次在杭州普陀山举行世界佛教论坛,这是第一次在国内正式举办佛教活动,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当时开幕式时我们国家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他主持开幕式,这证明中央政府也正面支持佛教的发展,我过去十多年在香港经常讲学也写了很多书,后来中央政府也觉得可以在国内出版,所以2 年前中央人民政府给以一个批准在国内出版,所以你们现在应该是每个人都拿到的,如果没有拿到外面还有,一本叫《心经与生活智慧》,一本叫《心经与现代管理》是通过复旦大学来出版的,那去年年底我们国家的中央教育电视台也访问我对佛教的体会和看法,所以他们访问我这个片子我就讲讲佛,佛跟管理的方法,所以这个片子在国内去年底也有播出来。这证明在现在的大气候下,佛教是可以在国内全面推行的,所以对佛教怎样看,有正面的了解,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今天我针对这个问题,佛教是不是一个消极的宗教,佛教是不是一个不科学的宗教?找出根源来。那我是从三个角度:佛教与人生观,佛教是什么东西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佛与科学,结语。你们在座的同学是不是对佛教不是很了解?还是对佛教有很深奥的了解?你们对佛教不太认识的举手可以吗? ...也很多人不太认识,所以我从很简单的角度来讲讲佛教基本的理论。


佛的人生观绝对不是迷信的,也不是消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佛陀,佛陀他成佛以后,第一次讲经就跟他的五个比丘讲,他讲一个四圣谛的问题,什么是四圣谛?当然他跟他学生讲的方法比较深奥,我从一个比较简单的角度引申出一个四圣谛怎么样帮你做人。四圣谛主要的一个概念他是告诉我们每个人经常通常的烦恼,没有人没有烦恼,大的烦恼,小的烦恼,永远有烦恼。那不管烦恼怎么样,有些人则怨天尤人,为什么上天怎么不公平,一连串的没有真正的方法,如果我们面对问题,很多问题很多烦恼,已经发生过的事是不能改变的,已经发生的烦恼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我们第一步一定要努力的面对这个烦恼,面对这个问题接受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第一步就是要面对所有问题,面对它在佛教里面我们很多问题很烦恼很苦恼。我们就用苦来代表它,那烦恼了怎么办?很多人说采取消极的方法来面对它怨天尤人,说上天对我不公平一连串的问题,这样下去,问题还是存在的,烦恼还是存在的,但是佛告诉我还是要找出一条路,第二步是我们要完全了解这个问题发生在那里?为什么发生在这里?我们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在那里。我们要认识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这个第二步很重要的!我们这个问题的根源,叫集,苦集代表了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发生这件事。我们要认识这件事的发生,当我们认知这件事为什么发生,找到根源以后就好办事了。我们可以找出最具影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问题叫做苦,我们最终找出根源的问题在哪,为什么发生这件事,我们叫集。那么我们可以找出这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叫道,超越它我们叫做灭。苦集灭道。有些问题比如我们毕业找工作,你有个希望有个目标这个也叫做苦,那么你要达到苦达到那个目标,你不能坐下来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达到目标。你要达到目标比如你要做什么事达到目标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我现在我的能力在那里我的弱点在那里,我怎么样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我要面对整个社会,这个社会有什么机会,有什么对手,对手竞争怎么样。你要达到目标你就要了解整个情况。认识它,你就可以找出一个方法去超越它,来达到目标这就是四个阶段。所以佛教佛陀一出来就是教导我们不逃避要面对,面对任何事实要努力面对事实,找出根源出来也就是说找出集来,也就是找出方法去超越它,那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佛是很积极的,很进取的,不逃避现实的,至于要怎么样来找出根源第二步十分重要,如果是没有什么机会的人,是没有什么学识的人,那看问题肯能就找出表面的原因,如果你知道表面的原因这是基本,智慧越高的人看问题就越深入,如果找出深的原因,知道根本的原因,问题就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怎么来提升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看问题的深入,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的智慧,所以整个佛教就是教我们提升我们的智慧。


有一个台湾的大师说,有一个太太找他,跟他说自己的问题。她跟他的丈夫,现在她的丈夫离开她另外有个女朋友跟他一起,她就很苦恼大师就问他你能不能找到为什么丈夫离开你的根源?她说没有啊!他说你想想有什么,是不是你对你的丈夫最近不太关心?一连串的问题她说啊!可能这两三年最近来找我的朋友去打麻将。没有时间给我丈夫,没有时候好好陪他,他回家累了,他回家吃饭,没有好好对他,所以他没有家的感觉。她没有给丈夫家的感觉。这样她的丈夫就不开心外面有了女朋友陪他。所以这就是根源造成的, 那这个 太太了解这个根源以后怎么办?大师讲你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不要在打麻将了。不要跟朋友出去玩了,让你丈夫回家以后就有家的感觉感受你的爱,这样你丈夫就会回来了。太太就照做了太太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等。她丈夫就很奇怪,慢慢的就回到了她的身边。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她的太太就留一个痛苦的阶段。痛苦下去就问题就不会解决,重要的就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当她找出为什么这样,改进就会有进步。所以佛教叫我们做人要勇于面对问题,不要逃避问题。第二更要找出问题为什么发生。根源在那里,然后找到解决它的办法。问题就会解决,所以佛教教导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提升我们的智慧,教我们看问题怎样看的更深入。


佛教是积极的,第一,对发生事情我们不能改变,那我们一定要勇于接受问题的存在,我们接受无法摆脱的事实。已经存在不能改变。但是对于更重要的是对于为发生的事,不能接受是事,我们尽量改变它。佛教是思想里说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个苦,佛陀说我们怎样摆脱生老病死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接受,我们怎样帮助自己摆脱生老病死。无论将来很多事的发生我们不能接受,那我们要尽我们的努力来改变发生的事实。放开自己能改变,这种方法是积极的不是逃避的。其实我们人生里面经常有苦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恨,等等。整个社会的动荡等等。都是大的问题。无论是自己的烦恼,社会的烦恼,国家的烦恼,等等。这些都是烦恼。我们怎么样来摆脱这样的烦脑。最重要的是安我们的心,佛教最重要就是安我们的心,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要用平常心。为什么我们会苦恼?因为人很自然的就会很紧张自己。紧张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跟你跟他的分别。你跟我比较近,这样有了根源。所以这样每个人很重视自己,很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很自然的好的东西去拥有他,不好的给你我不要。好的朋友我们就接近,不好的朋友就是敌人,排斥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每个人就会有偏见,不要计较不要烦恼。通常很自然好的东西我要拥有,很自然的产生了贪念,贪心,我们心里的贪心。贪心永远不满足的,无论你给他多少他还是不满足的。好听话你就多听。好的东西就要拥有,永远不满足的。但是相对来讲不好的东西,不好听的东西。你一句也听不进去。心是饱满的。但佛教的教导我们跟别的宗教不一样,比如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思兰教也好他们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跟着他才可以修行可以摆脱,佛教里没有神的存在,我们佛陀不是神,他是觉悟了的人。他开悟。什么是开悟?他对问题完全了解,他是我们的老师,他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经文,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帮助我们改善自己。到底怎么提升我们的智慧。一连串的问题,从那个角度出发,我们要消灭我们的苦恼,不是靠神是靠自己的。我们不停的修行增加我们的智慧。安自己的心才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佛教完全不是迷信的。是很积极的。


那么究竟佛教是说什么的?佛教思想在那里?首先我们的教主我们称做释迦牟尼佛,他是公元 500 多年前的一个人,他是印度小国的王子,虽然他生活美满但是他还是觉得很多问题是不很解决的。生老病死的问题是罪孽,根本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他决定离开王宫去修行,后来他终于在菩提树下开悟。什么叫做开悟?他突然间对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完全了解了。他知道地球上的一切,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方式,很多自然的现象一连串的问题也是宇宙的一分子,我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那所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光应该跟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融合起来的,他对整个宇宙规律了解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哲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他有自然规律,他有缘起来解释他。那跟科学的关系,佛将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也引申出来变成一种哲学,变成佛法教导我们做人。


从这个角度出发,佛教和科学配合得很好,都是对宇宙自然规律了解和运用。稍后,我们会谈谈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比如人类成就最高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好就是佛教的空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也是与空的理论相吻合。佛在两千多年前讲的道理现在陆陆续续被科学一一验证。《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的宇宙理论也和空的理论吻合。佛教所讲的空、缘起正是很多科学原理的根源。具体的内容稍后再解释。


可以想象,佛陀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他就能将宇宙的自然规律了解得很透彻。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很复杂,不容易解释。佛陀成佛以后说:缘起很深啊,很难解释,不能讲出来,讲出来就是不正确的了。只能领悟,不能讲出来。用我们现在掌握的文字和语言不能清楚的说明。但是不讲出来,怎么“能教导我们做人”呢?所以佛很慈悲,把自己觉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同时也强调,一讲出来方法,便是片面的。


佛陀所讲的整个理论,整个自然规律就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缘起。我们的苦恼和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们没有根据自然规律做事造成的。比如现在有越来越多天灾,去年南太平洋发生海啸,并不是佛或上帝惩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所有的生物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大自然当中,植物又能吸入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保持了这个宇宙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工业革命以后,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为了工业的发展砍伐大量森林,相对来讲,产生的氧气越来越少。这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温室效应,也就是现在很多问题发生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强调环保,也就是改变我们过去的不好的做法,维护自然和自然规律。


佛教的整个思想就是教导什么是自然规律,怎样做才能维护自然规律。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怎样改变我们的思想,我们做人的态度,来维护自然。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做事,问题就会解决。中医根据这个道理发展起来的。中医认为每个人自身就可以调整自己的病痛,有抵抗病痛的方法。身体不好就是不协调不融合,道家说“阴阳不调”,病痛才发生。中医把脉就是为了发现身体的哪里不协调不融合,我们吃了药,处理身体上特殊的病,然后帮助我们把身体的平衡找回来,病痛自然就没有了。所以中医的方法也是帮助我们维护自然规律。问题就解决了。


什么是缘起呢?缘起看起来很深奥,但也很简单。总的来说就是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的,有了这样的“因”能不能成这件事,还要配合很多其它的因素和条件,所有这些因素和条件在佛教当中被称为“缘”。也就是说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要看两点:一个是“因”,一个是“缘”。比如我们吃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怎么来的?苹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首先一定有苹果种子,苹果种子就是“因”,苹果种子不会生出梨来。苹果种子如果放在仓库里边,放上一千年一万年,它也还是一颗种子,不会变成一个苹果。当种子被放到泥土中,再有了水、空气、阳光,这颗种子才能发芽成长,慢慢成长变成一棵树,才能结出苹果。这些环境条件就是“缘”。苹果树生长的速度也不是不变的,也根据泥土等的情况而改变。如果在一个条件好的地方,苹果树长得很好,苹果也很好吃;如果泥土不够肥沃,水也不充足,那么苹果树长得就会比较慢,结的果子也不会很好吃;如果泥土中完全没有水,苹果树就会枯萎死掉。“因”配合“缘”,慢慢产生了“果”。就像苹果种子配合阳光、空气、水、肥料等慢慢产生了苹果一样。“因”和“缘”缺了一个都不能产生“果”。而“缘”是有很多条件组成的,泥土,水分,阳光,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改变,苹果生长的过程都会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但结果一定是苹果。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没有了,例如没有水没有养料,苹果树也会慢慢死掉。如果因缘相尽的时候,也就没有果了。这也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相尽而灭”。因和缘产生了结果之后,就不会停下来。有了苹果,卖出去,可以赚钱。赚钱这个“结果”中,苹果就是“因”,卖出去就是“缘”,拿了钱,是果。因产生了果,果变成了新的原因,又产生了新的果。一轮轮演变下去,没有止尽。这也就是缘起。


什么是缘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缘”,朋友之间是缘,人际关系是缘,物体跟精神的关系也是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了解缘起的概念,一是动态的,从时间概念来了解缘起法,例如因为泥土的组成是经常改变的,水份养分比例,上一分钟和这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所以苹果种子在泥土中生长,生成过程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因为“缘”经常改变,所以每件事情的发生也不是确定的。所以佛教很强调“”。比如说每个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的你跟一秒钟以前的你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细胞总在不断的新陈代谢,每个人的身体六七年就能够更新一次。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细胞是不停死掉的。我们的思想也是不停改变的。所以我们都是在不断改变的。十年二十年前的照片拿出来,和现在可能完全不同了。有些改变比较快,有些比较慢。“昙花一现”就是改变很快,我们的生长比较慢,“沧海桑田”就更慢。去年,我去云南的石林,两亿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在那些奇怪的石头中找到的贝壳化石是很好的证明。地球也是在不断改变的。宇宙中没有一件事能够停下来,始终在改变。怎么改变呢?那要看周围的环境怎样互相影响。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根据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根据因缘的组合而改变的。我们做人做事也是这样。我们跟身边朋友的关系、大气候、小气候都会影响我们。你们毕业的时候,经济很好,你们找工作没有问题;如果经济不景气,你们找工作就会很难。每个人都和周边的环境——“缘”发生着作用。


佛教中说,与我们可以触摸的东西有因有果,不可触摸的东西有因有果。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苦果。这是一定的。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果呢?不一定。要看“缘”。所以虽然种了善因恶因,现在可能还看不到结果,但不等于结果不发生,是因为缘还没有到。缘一到,一定会结果的。有些人做很多坏事,却很有富有,很享福,看起来不公平。有些人很好,生活却很辛苦,我们觉得很不公平。这是现在看到的现象,但是佛教是讲轮回的,我们现在的人身过去有前世,将来也有来世。我们做了善事,就是种下了一个因,缘分一到,自然就有了果。我们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种善的因恶的因,有时因产生了果,因就消失了,但是很多时候缘没有到,很多过去种的好的因还没有产生果,但这个因不消失。我们投胎到下一世,这个因也就留到了下一世。可能在下一世,配合了好的缘,就能产生果。我们现在经历的好的和坏的,都是过去世种下的因在这一世感的果。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前世种下什么因,那就看看你今世是怎样的。如果今世是很苦的,就证明过去种下了恶的因,现在你就要承担这个果。如果你生活很美满,就证明你过去种下了好的因,现在来承担这个果。这个很重要!如果你希望明天好、后天好、将来好,生生世世好,现在就要广结善缘,种下好的因。只要你种下好的因,将来遇到适当的缘分,一定会结好的果的。所以无论你将来怎么样,现在都要广结善缘,多种善因,不做坏事,这样就能保证你们将来一定美满的。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有的人为了尽快挣取利润,做假的东西来卖,他可能很赚钱,但他种下了恶的因。他做很多假的东西来卖,害了很多人,很多小孩喝了假的奶粉而受害。他种下恶的因,将来一定会承担恶的果。他什么时候承担这个果我不知道,但我肯定他一定会承担这个恶果。美国的 9.11 事件,是很多伊斯兰教的人攻击他们。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过去对伊斯兰教不好,不友善,种下了恶的因,才产生了这个果。因此美国政府应该考虑 9.11 事件发生的原因,而它没有考虑,却采取报复的手段。所以这些恐怖事件还会继续发生。


我们做人也要了解,其实你们现在拥有很大的福报。你们现在还只有 20 岁左右,就有机会听佛法,参加夏令营,你们的福报是很大的。而我没有这么好的福报,我是十二三年前才有机会接触佛教,才开始修行。你们现在很年轻,就有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因缘接触佛教,真的是你们很大的福报。这也是你们过去世种下了好的因,现在才有这么好的缘分结这个果。这好像是因缘帮自己修行,为自己种好因,为未来安排美满的人生。从时间的角度讲,来自缘起,佛教有句话讲:此世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总的来讲,就是诸行无常。这就是说,整个宇宙一切的运作、一切的流程,不会停焉,是一直变动的。变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要看缘怎么发展,看整个宇宙怎么发展。整个发展是无常的,常代表定下来不变动,无常是没有定数,是改变的。佛教有一个思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这个宇宙里面,每一件事,每一个现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会停下来,经常改变的。如果事事都停下来不改变,那就惨了。例如,现在我穷,就永远都穷。只有一切都在改变,整个世界才有希望。虽然现在我是穷,但只要我努力、争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认真做学问,做好人帮助别人,那么我种下的因培养起好的缘分,并好好工作,就能改变我目前穷的处境,变的富有。这就是世事无常,只有世事无常,我才可以改变目前的一切。只要我们努力,能改变缘,有好的缘帮助,我会改变我的未来。这样未来控制在自己手里面,是自己控制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从第二个角度,了解缘起,从具体方面和空间了解缘起。缘起怎么讲呢?既然有件事发生了,就是因和缘的组合而成的。每件事情的演变是这样的。譬如一个人,他的生理状况、新陈代谢是改变的,他的思想是改变的,他的取向,他的人生观是改变的。每个人不能离开周边的环境生活,起码在这个世界里面必须要呼吸,没有氧气我们无法生活下去。我们要有东西吃,必须有人去种田,我们也要生活在地球里面,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起码从科学角度讲也是这样的。你们都知道万有引力,两个东西必须是相互吸引的。如果两个东西是带电的,正电与正电排斥,正电跟负电吸引,就是没有电两个东西也互相吸引。如果没有吸引力,整个世界无法运转。地球为什么围着太阳转,为什么能做出人造卫星,靠的就是吸引力。所以每件事都是互相影响,你影响我,我影响你,这种影响是看不到,但是存在的。比如说我帮很多人,很多人帮我,这是互相影响的。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依赖的,不能单独存在的。我们周边的环境及我们自身都是不断改变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思想都是不断改变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还有每件事本身存在很大的包容性,无论它看起来有多坚硬,在外界强大压力下它一定会改变的,会缩小到一点。如果完全没有外界的压力它就会涨大。所以从缘起的角度看,每件事、每个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本质,没有独立的自性,是随着周边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一连串的问题是从缘起开始的。第二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我这个人,潘宗光是我的名字,代表现在的我。但每个人听到潘宗光这三个字,对我的了解是不一样的,我的太太对我的感受,我的同事对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究竟我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可能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教强调无我。


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不是说我不存在,只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我。我是不断在改变的。我是根据周边的环境在改变的,是随着自己的思想、学问的改变在改变的。既然是这样,所以没有两个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完全一样的。你看一个人是从你的角度去看的,是从你的一面去看的,所以每个认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究竟这个人是怎样的,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的思想、行为都是在不断改变的。由于习惯,我们看一样东西永远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是很自我的。比如说我做大学校长,我们经常要做许多决策帮助学校发展。我们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都会提出很多方案。我们提出方案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从校长、副校长、院长的管理阶层的角度看问题的,认为这个方案提出来是对学校好,对学生好。但我学佛以后,我认识到我们制定的策略不能直接推出去。因为这些方案是从我们管理阶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是不完善的。因为这个方案虽然是我们制定的,但谁来执行这个方案呢?是我们的老师。谁来接受这个方案呢?是我们的学生。但他们的看法会由于他们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而和我们不同。所以这个 方案从 老师角度怎么看,从学生角度怎么看,直接关系到方案的落实。所以我学佛之后,对制定的方案不直接推出去,而是拿出来看看老师怎么看,学生怎么看,从他们的角度提出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的意见是对的,是我们所没有考虑到的,我们会修改我们的方案,完善后再推出去,这样成功的机会会比较大。这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另一面也是相对的,任何一边都不是永远正确或永远不正确。我们需要放弃对抗看问题的方法,找出最理想的中道思想,从而接近最完善的那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放弃两边取中道。但中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谁也不知道,只有智慧的佛陀才真正知道中道在哪里。中道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一定是片面的。什么长什么短没有绝对的。无论多长,总有东西比它更长,无论多短,总有东西比它更短。所以佛教教导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能主观,而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找出最理想的方法来解决。


我刚才讲到办事情没有绝对的,而是要看周遭的环境怎么样。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水是很普通的,我们经常见到。但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水?我相信你们所有的人对水的了解都不一样。水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某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喝水来解决干渴;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水还可以有气态的蒸汽,还可以结成固态的冰。我们在水里游泳很舒服,在干燥的沙漠里有水就可以活下去,水是可以救命的,水比黄金钻石都珍贵;但去年海啸的时候水又是很可怕的,此外,生活在海里的生命对水的看法,和我们又很不一样,没有水,它们不能生活。还有一类众生,饿鬼,是怕水的。所以水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可怕的,是杀人的,是救命的,要看它当时的“缘”,看它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没有固定不变的水,你不能把水的含义全部讲出来,要把它放在某种情况底下来了解。所以水是无我的。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仍然不能讲出来,在不同的情况下,水是改变的。水是“无我”的。


从空间上看,“缘起”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不能独立存在的,是和周边环境有关系的,无我的。佛教的缘起演变成两个基本思想,从时间角度出发,是“诸行无常”。任何事情,任何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种善的因一定有善的果,种恶的因一定产生恶的果。什么时候产生果,要看缘到了没有。缘到了,就产生果。同样的因,果的好坏,也要看缘,好的缘结好的果,不好的缘结不好的果。从空间角度出发,是“诸法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根据这两个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我们可以积极地生活,控制我们的环境,控制我们的未来。只要你多做善事,广结善缘,不管是什么样的因,只要缘是好的,不用太担心果。


看看时间,允不允许我讲讲《心经》,你们要不要听听《心经》?


(营员)要。(鼓掌)


我们刚刚从“缘起”开始讲,佛教里有一个术语叫“缘起性空”,什么是“空”呢?只有观自在菩萨这些大菩萨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修到他们的层次才可以真正地了解空。我们修行就是为了能更好的了解“空”,把“空”的原理用在我们生活当中,教我们做人。“空”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缘起就来源于“空”。“空”很难讲,但是我不讲你们又不知道什么是“空”。同一个题目,我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讲不同的理论,好象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空”的理论是需要在修行中体会的,我所讲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自己体会到的内容。


在中国流通比较广的是《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听过的人也比较多。每一部经都是佛陀教育我们做人的,只是侧重不同。当我们对“经”了解以后,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帮助我们修行。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经验不一样,取向不一样,不可能有一种方法帮助所有的人,只要我们了解佛陀的思想,根据自己的情况,从“八万四千法门”中选一个来修行。


《心经》篇幅不长,只有260 个字,但是流传很广。因为字少,理解起来有困难,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注解《心经》的书有很多,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德侧重研究《心经》经文的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起来有些困难。我希望帮助那些对佛教不太了解但是又对《心经》很感兴趣的人,所以我的书名叫《心经与生活智慧》,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心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下面简单来讲。《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修为很高的菩萨,对“空”完全了解,能把“空”的理论应用自如,没有什么烦恼。什么是空呢?下面就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是“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思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肉体和思想两部分组成的,这些都是无我的,空的。“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的法则是空的,法无我的。两个思想,人无我,法无我,这是很重要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在这里将“空”用于“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方面。当然我们要了解、要钻研什么叫“十二因缘”、“四圣谛”、“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心经》说的“无”, 无是没有,即什么都是无的,“无六根、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这个是比较难的,要慢慢了解,但我们不要执着,执着于四圣谛。执着于十二因缘,执着于十八界。具体来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是讲一个人修行的。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放弃执着,不要执着我这个人在修行。修行是人生很自然的过程,所以“我在修行”没什么了不起。要弄清修行这个概念,我们生活当中不停地在修行,不仅是“我现在在修行”这件事,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行住当中都在修行,不要执着我在修行这件事。只有我们不执着于修行,修行才有效。更具体的, 无“十二 因缘”,无“四圣谛”,“十二因缘,无四圣谛”是完全相成的修行方法,可以这样说,没有“十二因缘”,没有“四圣谛”。就是说没有一个方法是肯定的,是永远对或是不对的。我们不要觉得,我现在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他人的就不好。其实没有无好或不好之别,只要能顺利帮助我们修行,改变我们的状态就是很好的方法,所以《心经》强调没有任何的方法是最完善的。方法就是方法,只有发自内心去修行,当我们对佛有了了解之后,就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就是佛法,这就 是“无智亦无得,” 。同时我们修行的时候,不是要想去追求什么结果,追求什么念法。如果你追求,可能就得不到。你不追求,会很自然地发展下去,很自然的你就达到了然,达到这种境界。这个过程说,观世音菩萨,当达到了空之后,他没有什么烦恼。


根据就是说在一个宇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思想,叫“人无我”的思想,“法无我”的思想。什么叫“法无我”,就是没有方法永远对与不对。我们修行人,不要太计较我在修行这件事,我用什么方法修行,我希望达到什么结果,这个完全不要,要放下,自然的放下,自自然然地让它达到一种境地。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罡碍。无罡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据《心经》,就是指一切的菩萨,一切的佛,依据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方法,最终成佛。他们没有一切烦恼,一切挂碍。“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方法很好,解决怎么提升自己的智慧来解脱的问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般若波罗”是指智慧,“波罗蜜多”就是达到我们的圆满的境界,解脱的境界。能通过智慧达到我们的修行境界,所以这个也是最好的提升我们智慧的修行方法。整个思想就是这样。很多人最重视的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也是《心经》里面很重要的思想。你们一定听过“色即是空”,什么是“空”,的确很难理解,不过还是要试着讲出来,能让你们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当你们了解了“色不异空”这个思想,就可以用它来帮助你们做人。其实我们社会当中,有很多的自然规律,很多我们已经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面对这些规律我们不觉得奇怪。比如说重量,每个人一定会有一定的重量的,我有十四公斤,你有五十公斤。重量是一个名词,每个人接受的。什么是重量?重量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规律。什么是自然规律,就是每一件事受到地心吸引力,就是地心对我们吸引的力量的多少。吸引力越大,就越重,吸引力越小,就越轻。所以重量代表宇宙中一个特别的问题,地心对我们的吸引力是多少,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根据佛教的无常,同时你的重量又是无常的,是改变的。如果你在地球表面是 60 公斤。当你在海拔很高处时,地心对你的吸引力会减弱,你就没有六十公斤。如果你在海里面,海水的浮力使得重量减小。如果你跑到月球上,月球的吸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你的重量是在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当环境改变了,重量也就随之改变,但对重量这件事情,我们不觉得奇快。如同体积,我们也习惯体积这个问题。每件东西都是有占一定空间的,一公斤的水和我们同样占有一定空间。这也是不奇怪的。


在整个宇宙里面,除了地心的吸引力,除了空间以外还有其他一般性的事件,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能单独存在,也是一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整个宇宙里面所有的事情是不停的改变的。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事物是包容的。有些东西包容性比较大,有些包容性比较小。比如说人家骂你一句,你反过来骂人家,如果骂你的是你的恩人,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可以容忍一下,去包容。如果骂你的是你的敌人,你就不包容。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包容心的,但是根据不同情况会有所会改变。刚才说重量是代表宇宙中一般性的事情,体积也是宇宙中一般性的事情,还有一个无孤立性,变化无常性,包容性,无常,无我,等等一连串共同说明了整个宇宙的性质。我们姑且用空来代表这一连串的性质。我觉得这样解释空,是最完善的。所以空性就是告诉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空性我们很简单的理解就是整个宇宙里面的变化无常性,无独立性,包容性。我找不出更方便的方法帮我们了解什么是空,当你们修行之后让自己对空的理解更深入。


什么叫包容性?我用“零”来代表包容性,“零”这个字很有意思的。“零”可以说什么也没有,但零是很大的,譬如说一个坐标。把坐标放在哪里零就在哪里,任何地方都可以是零。零这个字有很大的力量,譬如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把这个数字乘零等于什么?等于零。或者任何数字用零除可以变成无穷大。零影响很深远的。但零也很包容,可以不改变数字,一个数字加一个零或者减一个零是不会改变的。还有零可大可小。譬如说, 100 后面加个 0 就变成 1000 ,再加个 0 就变成10000 。 所以整个零是变化无常改变的,所以是空,但力量很大。“空”它的英文是“ emptiness ” ,意思是什么也没有。正因为什么也没有才包容性更大。一个杯装满水就不能再加水进去了,因为它不是空。我手里的这个杯是空的,我放什么进去都可以。所以空这个概念是佛家很重要的思想,我不能完全说出来,我也没有这个能力说出来。只有从佛教的基本概念,无常性,孤立性,包容性,来解释。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我刚才说了,那什么是“色”?“色”在佛教来讲不代表了颜色的“色”,也不是女色的色。色这个字在佛教讲是代表物质,我们身体等所有可触摸到的,占满空间的东西。整个宇宙里面,有很多一般的性质。所以每件事情一定有重量、体积。一定有无常性,一定有无独立性,一定有包容性。所以我说它不能离开空性存在的,所以存在宇宙里的物质一定要有空性,否则不能存在这个宇宙里面。所以简单说色不异空,根本就离不开空。好像我们说色不能离开重量、体积一样。我们经常听到“四大皆空”,很多人问我“四大皆空”是不是酒色财气都看开了,四大皆空?不是这个意思,四大皆空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思想。物质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状态,可以以液体存在,可以变成固体存在,可以以气体形式存在。水现在的状态是液体。但里面是有能量的,当它的能量加大,比如说一百摄氏度时,水就开始变成气体。但水的本质是原子,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当温度降到零度,它就变成固体。所以水可以以液体,气体和固体存在。里面是有温度的,没有温度不能改变它的状态。所以一件事一定有它根本的本质的。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的各种状态。


所以佛家用“地”来代表固体这个状况,代表坚硬性。譬如我们身体里面的骨头。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汗水,是液体。我们用“水”来代表。我们有温暖温度就一定有能量的。这个能量温度我们用“火”来代表它。还有我们的气体,我们的呼吸,它是流动的,我们用“风”来代表它。所以“地、水、火、风”是代表物质的四个不同状态。固体、气体、液体和能量。即坚硬性、湿润性、温暖性和流动性。所以佛教“地、水、火、风”是个很重要的分类,叫做四大。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既然存在宇宙里面,一定有宇宙的通性,也就是空性的。所以四大皆空,事物都是空性的,无论它是固体也好,气体也好,能量也好。刚才我说每个人在宇宙里面,一定有他的重量。 50 公斤, 60 公斤。代表什么?我们用量重量的仪器可称出来。我们一定有个方法来表达出来,这个多重,那个多重。比如说这个是三十克。所以我们怎么样体会了解这个重量。一定要透过某种事情表现出来。所以空讲没有用,要实践,要通过某种事情表现出了。你才感受到什么是重量。如果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重量存在。有重量我们一定要通过色,物质层来感受出来。所以重量这件事不能靠说,要靠“色”来表现出来。所以重量不能离开色。同样原理,一个思想一个理论,每件事的变化,每个人的成长,从小孩变成青年、中年、老年等等。在这个改变过程当中,我们常体会空,所以空的思想概念一定要通过物质的变化才能体现出来,表达出来。所以空不能离开色,没有色,根本没有空,那么色与空好像是一件事,色就是空,其实是不能分开的,一个人不能说我是我,也不能说 50 公斤,有我就有体积,我跟重量是不能分开的,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说空这个思想,这个分子,不能跟物质分开。所以有我就有重量的存在,没有物质存在就没有重量,两者是不能分开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单纯来说是理论,其实是深奥的道理,如何将理论演变为我们修行的方法做人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我们念经不能仅仅是念经,怎样将经文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