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普茶

( 2014 年 7 月 20 日普贤阁)


编者按:为了让新营员尽快了解寺院、了解生活禅夏令营,柏林禅寺特意制作了关于寺院历史和历届夏令营回顾的幻灯片。


(放幻灯片,大和尚讲解)

明海大和尚:生活禅夏令营是我们的恩师净慧长老倡导,93 年开办的。在 93 年的时候柏林禅寺不是现在的样子,关于这个 寺院的历史,你们在到达以后是不是有过一些了解?现在我们看 到的是唐朝的赵州禅师,他的法号叫从谂,80 岁到这里,120 岁 去世,是中国禅宗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位高僧大德。赵州禅师在 这里住的时候,根据史料记载,这里其实是很破落的,住的人也 不是很多,经常也有人来向他讨教参访,但住不久也就走了。我 们赵州塔上有这么一个敕额: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 塔。这个是元朝的皇帝赐给赵州禅师的号。那么现在这个照片呢 应该是从寺院的西边拍过来的,那个时候是日据时代。在那个时 候赵县县城是日本侵略军的一个据点,当时寺院已经破落了,但 是在有一段时间,还有两三位师父在这里住,其中有一位现在还 在世,就是加拿大的性空长老,他是十几岁在这里住,现在在加 拿大多伦多一带弘法,是很有影响的。这也是一张旧照片,赵州 祖师塔。这个是 1947 年赵县进行土改,土改是我们中国历史上 的一件大事,要介绍起来就太复杂了。在土改中,我们寺院的亲迷法师就离开寺院回到他赵县大石桥村的老家,这是相关的这段历史。在历史上,我们这里出了很多高僧大德。在碑文上、有些 史料上都有一些记载,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现在这个是虚云老和尚,是我们师父的法脉渊源。虚云老和 尚是近代禅宗的一位大德,他住世也是 120 岁,所以有人说他是 赵州和尚再来。他苦行卓绝,一生历经九磨十难,修复了很多禅 宗的祖庭,特别是在 1949 年以后坚持留在中国大陆,保持了汉 传佛教的僧伽传统,为汉传佛教保留、培养了很多这个法脉的优 秀的人才。到 1988 年,照片显示的是日本的和尚来朝拜赵州塔。

1947 年土改以后这里的香火就中断了,到 1988 年重新开放,在 文革以后 80 年代初,经常有日本的和尚来朝拜。为什么日本的 和尚来朝拜呢?因为日本有禅宗,日本(禅宗)的临济宗、曹洞 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宋朝的时候,他们到这里来求法,一 直到元朝还有日本和尚到中国来求法。在元朝以后,最晚是清初, 隐元隆琦,黄檗宗的,就是日本从福建请去的中国的高僧。近代 以来中国弱势,来中国求法的就没有了。但是在文革以后,他们 经常到中国朝礼禅宗重要的祖庭,因为赵州和尚在禅门里是广为 人知的,所以他们也到这里来朝拜念经。欧美世界现在对禅的了 解最早是从日本那里学到的。1983 年,那时候他们来朝拜的时候, 这个寺院没有和尚,也没有开放,是其他的单位占着。他们来的 时候,地方政府做一些简单的收拾,在地上铺上席子。

这个也是 1986 年的照片,文革以后,寺庙已经败落了,没 有什么建筑,这是 1987 年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带着他的 夫人来这里朝礼,然后合影,并且留了一首诗。到 1988 年,我 们的恩师净慧长老受河北省统战部邀请到河北省创建省佛教协会,然后向省政府申请将柏林禅寺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在那时候只有三位师父来这里住。这个照片是 1988 年 5 月,开放以后 的一个奠基仪式。到 1991 年冬天,我们师父就开始筹资准备重 新修复这个寺院,这张照片上堆的这些木头,是为前面普光明殿 买的木料,照片的远处,在塔的左边,有一棵树,树的再左边有 一个棚子,棚子里边隐隐约约有一个佛像,这是普光明殿的佛像, 汉白玉的,还没有贴金。我大概是在这年冬天来的,那时候我来 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指照片)上边的右边这个就是我们的师父, 然后到 1992 年农历八月初十,普光明殿开光落成,这是当时开 光的场面。开光以后师父在大殿前照相,这个照片上也有很多高 僧,有本焕长老(2012 年已经圆寂了),还有昌明长老、明学长 老。1991 年冬天,柏林禅寺第一次举办念佛法会,当时有很多人 来参加,也有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居士,包括我。

这是 93 年,钟鼓楼、山门修建的照片。这是 95 年左右修长 廊的照片,修复的过程可以看一下。那时候现在的建筑完全没有。 这是过去学校留下的旧校区。这是观音殿奠基,这是我们跟赵朴 老的合影。95 年,开山楼,万佛楼前面这一排,出家人出坡干活。

97 年指月楼施工,我的印象那时候天天都有施工的各种器械的声 音,最刺激人的就是那个锯木头的声音,再就是混凝土搅拌机, 当时的夏令营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办的,李老师、班老师他们都经 历过。这个是观音殿的开光,这个是钟鼓楼,韦驮殿。这是万佛 楼的工地,那时候是非常混乱的。你对这种混乱的接受程度,有 时候可以检验一下你的心力。这是师父在干活,(众鼓掌)这个 照片曾经在墙上挂过,有一年新加坡有个法师来访问,有人问他 一个问题:出家人,怎么才能不忘本?这个师父做慈善比较多,问问题的人有一点弦外之音。这个法师的回答给我印象很深:我刚才看到净慧长老干活的照片,那就叫不忘本。(众鼓掌)这是师父们在出坡。右边那位是明基大和尚,四祖寺的住持。这是我们佛学院的同学把拆下来的砖拉走。这是万佛楼开光、剪彩。

这是我们的佛事活动,我今天早上有讲,寺院里还保留了一 些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是上堂,上堂有“仪仗队”,我们中 国人对待佛呢,就用我们文化里面最隆重、最珍贵的方式。我们文化最隆重、最珍贵的在古代是对什么?皇上。所以它有这样的 文化背景。但是你不能由此来误会佛,其实佛他有时候为我们做 仆人,皇上可做不到。

这是第一届夏令营,这是第一届开营式讲课的地方,这个棚子是临时搭的,上面是石棉瓦,非常热,而且下雨的时候还漏雨。 第一年开营式主席台,我在那里做司仪,说着说着上面流水,下 雨了!这个是开营式,在师父的左边有一位居士,叫吴立民,也 去世了,他是位大居士,他的佛学、儒学修养都非常深厚,也多 次到我们这里来讲课。以前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他有 很多书,你们可以找来看,他在出书的时候用的法号叫吴信如。 这是那时候临时搭建的棚子,那时候的营衫跟你们现在比起来怎 么样?差很多。那时候好像只有营衫。这是几位法师,那时候年 龄很小,现在都已经是大法师了。这是合影,这是我们出去行脚 的照片,师父跟我们一起出去行脚的合影,这是我们在正定大佛 寺行脚的合影,上面有净因法师,这是正定临济寺,临济塔的照 片。在临济寺大雄宝殿前我们念经。我们在大佛寺。这是行堂。 这个照片上有很多大法师,现在都是很有影响的。左边净因法师、 左二是济群法师、左三是湛如法师,左四是龙证法师(现在在新加坡)。那时候他们就来我们夏令营授课。第二届还是在老地方,这是师父,师父是满面春风的,这是在普光明殿前绕佛、念经; 小组分享;过堂吃饭。这是赵州桥,第三届也在这个棚子里边。 这是晚上的茶话、绕佛的照片。静坐之前的行香,这个行香是快 的。静坐,这上边有几个老居士。这个女孩,现在在香港,明天 会来,是我们的老营员、老义工,这是过堂。这是我们现在中国 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学诚法师,那时候第五届,他来授课。这是妙 华法师,这是传灯,那时候灯是那样,现在都不一样了。第四届 在法轮阁,上面有原来我们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周绍良老居士, 他是一位红学家,也是佛学家。这是今天上午讲话的夏泽红居士, 她从第一届一直到现在每一届都赞助,坚持了 21 年,(众鼓掌) 坚持 21 年不容易,大家可以想,在这 21 年中,中国有多少企业 家沉浮啊,沉沉浮浮,但她坚持做这件事。据说苏格拉底收学生 的时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每天晚上从一数到十,数一遍。过 了几天问,有几个人坚持了?一半。再问,有几个。最后就剩下 一个人,他就是柏拉图。所以坚持,不简单。你们这次回去,如 果每天能把《吉祥经》偈子念一遍,或者把《心经》念一遍,只 念一遍,其实只需要一分钟。坚持做,那就不得了。这是湛如法师, 他现在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在赵州塔前供灯,这是妙华法师。

这是第五届,97 年在观音殿前,在法轮阁上静坐,右边的是 圣凯法师、左边的是宏明法师,他现在是香港观宗寺的住持。中 间是明奘法师。这是我们的小组座谈、茶话,师父跟大家在一起, 这张照片很经典。这是传灯,这个法师出国了。王志远教授,上 面有济群法师、妙华法师。这是行香,还有一个外国人。我们条 件很差,但是有时有很多外国人来参加,还用同声翻译。今年没有,去年有韩国朋友。这是干活、盛饭、小组分享,这是出去行脚,这是传灯。这是第七届,也在法轮阁,净因法师,我们历届夏令 营讲课,他是次数最多的,今年还会来,所以在去年二十届我们 曾给他颁奖,他是冠军,次数最多、支持最大。原来在香港大学, 现在在南京大学。这是过堂。净因法师这张照片真好。这是晚上 的茶话,传灯,上面有一位台湾的长老——心道法师。师父右边 的,吴立民长老,济群法师,这是我们的合影。上早晚课,抄经, 然后“随便写”。这个照片最逗人的就是右边那个小营员,因为行脚要吃饭,, 所以他左右手都拿了,嘴上还叼一根黄瓜。在苍岩山,这是宗性大和尚,四川成都文殊院的住持。这是我们寺院的法师,出去行脚,中间也有短期出家,过一天的出家生活。有的时候会有托钵。 第十届,这是接站,要唱歌,这个外国人同声翻译,加拿大的。 最早开始有网络的时候,你们看大家那种新鲜劲,很多人挤着看, 同步上网,兴奋了一阵,现在你看,坚持不了了。所以只有夏居 士坚持下来了,21 年。这个是外国人听课,唱歌,这是老师们讲 课的风采,净因法师还是个电脑高手,他帮我们排除电脑障碍, 这个照片照得很生动。我们的环境越来越恶化,夏天越来越热了, 以前晚上茶话都是露天的,这是合影。这是我们第十届到五台山,500 人上五台山,叫“500 佛子朝五台”。乘着大大小小、好好坏坏、 吱吱压压的车来回,然后,还挺顺利,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在五 台山普寿寺法堂。这上面有利生法师,这是金阁寺。这是明基大 和尚带禅修,这是冯学成老师,左上面是瑞士的一位修行人,她 是我们师父的弟子。抄经。这是我们行脚,传灯。接站,报到, 那时的营衫有点提高了,很酷。有一位画家叫慧禅,请他讲课,左上面是夏居士,上面有个心理学家,这是我跟小朋友在一起,他们不是正式营员,我抽空教他们诵经。这是出去行脚。 这个是宗舜法师,北京的;这个是达照法师,他现在在温州,佛学很好, 明杰法师主持。杨钊居士。下面也是一位环保人士。这是一日出家, 一日出家的时候,要到街上去托钵,这些都是营员,但这一天他 们出家了,是出家人,是沙弥。托钵以后回来,他们跟师父合影。 同时在那一年,我们让营员结伴,自己不带钱,不能撒谎和犯罪, 到街上去找吃的。这是他们找来的(吃的)。(众鼓掌)。这是 在万佛楼里念经、传灯。第十四届,报到,听明勇法师介绍。这 是明一法师带大家参观寺院。这是河北省委统战部长来祝贺,送 匾,表示支持。这是潘校长讲课。这是江西宝峰禅寺衍真大和尚, 左上面是安金磊居士,他是个农民,但不是一般的农民,我们也 请他来讲。达照法师。这是营员们在唱歌、工作,外国人在包饺子。 我们的主题“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做卫生报到。这是教授佛 门仪轨,这是授旗。这是静坐的时候身体放松。讲课的有我们现 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刘威副司长,有马来西亚的素闻法师、湛如法 师。这是谁啊?濮存昕,也请他来讲过,因为他演过弘一大师嘛, 就是请他来讲讲他的人生体悟、演弘一大师的体会,讲得很好。 这是一个日本人,我们的老朋友木村礼道,他在 93 年到 99 年在 柏林寺住,跟我们朝夕与共。师父开示,在外面行脚的时候;道 智法师,现在在中国佛学院上学。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和尚,这是 一个日本的小孩,他后来出家了。这是上街托钵,这就是一种体验, 因为很多居士都知道,早就把东西准备好了,所以是没有悬念的 托钵。这是传灯,师父去年去世了,这是我们去年第二十届生活 禅夏令营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举办的一个回顾、一个总结。上面还有楼宇烈教授,传印长老赠送墨宝。(回顾结束,众鼓掌)

我们刚才通过这些照片回顾了过去 20 届生活禅夏令营走过 的历程。我们师父他去年去世,20 届夏令营之所以能够走下来, 是因为以前的 19 届,都是在师父的带领、引导、组织下。师父 去世以后呢,我们在他的思想、智慧理念的感召下继续办。今天 早上我也讲,这需要各方面包括营员、老师、法师,社会各界的 支持。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怎么把夏令营办好,这非常有赖于诸位 的投入,有赖于你们诸位的参与。安知今日在座之诸位,未来某 一届茶话不会坐到此处呢!——来讲课,或者来给我们做义工, “安知”,就是很有可能。我这部分就到这里。(对主持人)下边是你的。

明影法师:接下来我们营员唱主角好不好?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问的要精要,问的太长我会打断,打断你就要停下来,不 管你说的是什么,好不好?因为我们时间是很宝贵的,大家要问最关心的,对生活啊,对修行啊,大家可以自由地举手,义工准备好话筒。

提问: 营员:“我想问一下,在当今社会,儒学也在复兴,比如像我,我也比较喜欢儒学,我想问一下,儒学和佛学怎么样才能互通互融?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人信儒学、反佛学的,所以我想问 一下这两者怎么互通互融?”

明影法师:你问哪一位? 营员:那就问一下潘校长吧。 潘宗光教授:“我先感谢这位同学提这个问题。第一:我对佛学和儒学的了解不太多,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无论佛学也好、儒学也好、道学也好,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呢,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入世的,帮助人怎么处理现在的问题, 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们听过么?(众答:听过。)但是你们知不知道这是《大学》 里的几句话,前面还有几句话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学问等等以后, 来管理社会、管理国家。中国文化是讲究阴阳协调、内外兼修的, 所以前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面非常强调怎么修心,首先要格物致知,对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都了解。这个跟佛家很近,佛家就讲的整个宇宙自然的真理, 事物变化的真理,无常无我的真理。儒家说:我们要格物,明白万事万物的真理。格物就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在儒家思想里面, 明白万事万物的真理就会有诚意;再具体才能修我们的心,正心。 这是我们内心的修养、我们的实力,然后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儒家虽然看起来非常入世,其实也非常强调怎么修身养性。 道家也是这样。佛教非常强调怎么修心养性,才可以处理外面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专一,进而不被外面的境界所转, 心尽可能地集中,我们的智慧自然提升,看事情自然客观跟专业。 儒家也是讲静,但是儒家跟佛家有不相同的地方,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儒家思想也好,很多地方非常强调内外兼修,硬实力跟软实力同步发展。这是它们的核心思想。 今年三月份在巴黎,我们国家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讲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来达到中国梦这个理想。其中它特别提出佛教,这是第一次在国家领域这么高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佛家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是阴阳协调,硬实力跟软实力同步发展,就是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他们只是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内心这个包容、慈悲的支撑,所以他们对外的政策 ...,你看他们对伊拉克没有慈悲心,只是用武力,假如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心贤良,则不然。所以我们中国非常强调和谐共荣、共存亡。所以我觉得儒家也好,佛家也好, 非常强调内外兼修。(众鼓掌)

营员:今天非常荣幸听到明影法师今天下午给我们讲的缘起法则,我下午提问了,也回去想了一下,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想继续请教一下,不知可以么?

明影法师:“当然可以啊,我很高兴大家能给我提问,但是我今天的角色是主持人,不适合回答问题。

营员:那今天有那么多高僧大德居士在这儿,希望听听他们的意见,可以么?

明影法师:可以可以,这样比较好。

营员:我长话短说,我的疑问是这样的,缘起法则是佛教的根本规律,也是佛陀悟到的一个规律,但是佛陀到底说了什么现在也无从得知了 ..

明影法师:不是,他说的很多话,经典上记载的很清楚。 营员:他表达的是什么众说纷纭。 明影法师:不是,是众说都很一致。我可以不回答问题,但我可以纠正你的问题。

营员:因为我主要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这里,我今天下午感觉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是无法获知的。因为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万物有太多的规律我们无法去获知。探讨到基本规律的时候,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话,首先它给我感觉就是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其实我也认同这一点,但是我还是会有一些困惑,就是我们学佛是为我们产生很强执著一直放不下的时候, 给我们一个放下的契机,还是说因为有这么多东西等着去发现, 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辨别之下找到自己的道路?可能由于不太理解,思路有点乱了。

明影法师:大家说说看,他对我下午讲的这种理解对吗? 众答:不对。 明影法师:我下午讲课的一个核心的想法就是说佛法是可以认知的,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这是我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我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你还有什么疑惑,下来可以找我交流。谢谢。

营员:我接着第一个同学的问题问一下,我见过这么一句话: 有真儒方有真僧。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临济寺的大和尚, 对于个人的人生观,儒家强调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佛家呢,虽然也讲究因果, 也讲究自身的修行,但是对当下处理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一切随缘,还有顺其自然。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它们两者是相悖的, 我就这个问题问师父,师父给我回答说是不相悖。他说儒教和佛教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而已。然后我就继续追问:可不可以具体地解释一下。师父说: 不解释,以后你慢慢会明白的。这个问题是我去年问的,我怕以后不会再遇到和各位师父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关于这个问题再跟各位师父请教一下,我想请教明海大和尚。

明海大和尚:好,既然你请教我,大家都得听我的,现在听到这个罄声以后,所有的人停下来,按照刚才的方法,静坐三分钟,我再说。

(三分钟后,先问刚才那个同学):你问的问题现在还记得么?

营员:记得。

明海大和尚:在座的还记得他的问题吗?有没有记得能回答 的?好,那我就回答。其实潘校长刚才已经回答了你这个问题。 他讲到佛学和儒学的关系,那么佛学表现出来,侧重在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大概类似于所说的放下,因为放下这样的话都是比较模糊的,它实际上是说我们人在进入到你的社会角色之前,在要担当你的社会角色之前,首先要在自己的身上来一 番革命。就跟你们现在学习,要掌握一种技能,要提高学习能力、 训练思维,跟这个道理一样。套用一个词,就是自我心灵的净化, 然后从这里出发,再去推己及人。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佛学是侧重于前面的这些,其实佛学也有利他。但是前面的正心诚意、 格物致知是基础,这是所谓放下,放下意味着说我们要回到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去坐禅?坐禅就是回到我们自己、回到我们自心,对自己做一番整理,然后你才有可能去正确地了解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你自己在认知上、在情绪上有很多的偏差, 或者被一些错误的认知遮挡了,被一些情绪支配了,然后你就: 我要怎么样,那不仅不能给世界带来安宁,有可能会给世界添乱。 在佛学里面呢,通常我们将儒学当作人天乘的善法。佛学把善法分为五个层面,第一是人的层面,第二,天的层面,第三声闻, 第四缘觉,第五菩萨。那么儒学相当于人天乘层面,人天乘是我们修行佛法的基础,很重要。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儒学精通、 儒学修养好的人学佛修行,进步很快,就是因为他的基础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中,就专门有这么一个层面的教法。打个比喻:我们要到北京去,从这里出发,儒学相当于就让你走到涿州,再往前它不说了。那么我们佛学呢,他告诉你从这出发,往这个方向走,走过定州,走过保定,走到高碑店,走到涿州,还往前, 最后到达天安门广场。到了涿州再往北京走,你要到北京必须要经过涿州。这是个比喻啊,当然你说不经过涿州,我绕道走,那就脱离我的比喻范围了。意思是说人天善法是个基础,到了这儿以后前面还有事。所以儒学侧重在讲人天这一部分。你问师父那句话说有真儒才有什么,引用这些话都要有出处,不能道听途说, 书上看一个,然后去问师父,其实那个话也不是师父所认可的。 那也不是来自于经典、来自于佛陀的教言。你轻易地把一个道听途说的话拿去作依据去问师父,这种思维方式需要调整一下。

提问:我想问一下佛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还有普度众生的哲学那层,我想请明海大和尚帮我解答一下。

明海大和尚:再静坐两分钟。拿个话筒给这个营员。我来跟你做个对话好吗?为什么我要静坐了再回答呢?不是我要偷偷地用静坐的时间想答案,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从我们心里来,那么所有问题的答案呢也还在我们心里。如果你内心真正有问题,你应该回到你的自心,在那里去寻找答案。书本上的答案是别人的,所以现在我来尝试着看看能不能帮你在自己心里找到答案。你是在大学么?

营员:对。 明海大和尚:几年级? 营员:今年大二。 明海大和尚:学什么的?营员:哲学。

明海大和尚:你为什么报名参加这个夏令营? 营员:比较喜欢佛学的一些佛法。 明海大和尚:喜欢佛学的一些佛法,注意,你是哲学系的人,所以你的表述一定要准确 。佛学的一些,那是不是有一些不喜欢?

营员:有一些不太能理解。 明海大和尚:比如说? 营员:比如说轮回和下午讲到的缘起和因果报应的问题,不是特别相信。 明海大和尚:是不喜欢还是说不理解? 营员:不理解。 明海大和尚:不是不喜欢?

营员:是。 明海大和尚:好。那你为什么来参加这个夏令营呢? 营员:喜欢佛学。 明海大和尚:(对大众)哎,注意,她说她是因为喜欢佛学中的一些佛法,一些之外的呢,比如轮回啊前世啊,刚才我帮她澄清了,她实际上不是不喜欢,而是不理解。那么按照你刚才的这个回答呢,你来参加夏令营就是因为喜欢,换句话来说,你是不是冲着你所喜欢的佛学中那一部分佛法来的?是这个意思么? 营员:我没有办法定义我为什么要来这个很完整的想法。 明海大和尚:啊,她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报名参加夏令营。

营员:不是不能说明为什么,是没有办法在短时间来给一个很清楚的解释。

明海大和尚:我给你五分钟,你出去静坐五分钟再回来,还是你想想再回答?

营员:这个问题一定要回答么? 明海大和尚:要回答。 营员:首先一是喜欢,二是觉得这几年某些思想可以指导我的人生,而且现在在我的人生方向中还有些困惑,所以我想通过参加夏令营把我的一些困惑从佛法的角度,或者其他的方法替我解答一下。

明海大和尚:对了,前面她说了,她是冲着她所喜欢的那一部分佛法来的,也许这一部分佛法能帮助她解决心里的一些困惑。 但是你喜欢的那一部分佛法有可能解决不了你的困惑,可能恰恰是你不理解的那一部分佛法能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所以问题出在哪啊?我觉得问题出在你要回到前面那个地方,就是说,你到这里来,如果你只是为了从这里面去找那一些你喜欢、你能理解的,那我觉得你可以不用来,是吧?对于那些你不理解,或者说是不喜欢的,你一定是还想有新的发现、有新的突破。所谓不喜欢其实就是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有一点畏惧、有点不接受。那么在这里静坐的时候你再看看,不理解这是一种状态,为什么因为不理解而畏惧它呢?还是因为畏惧它而表现为不理解,你觉得是哪一种呢?比如说轮回、报应,你们听懂我的问题了么?你确实是不理解呢吗?不理解不一定会引申出不喜欢,它会引申出不接受,还有一种就是说我害怕它真是这样,所以我就不理解,这是两种,是哪一种?

营员:还是更倾向于不理解,所以不喜欢。

明海大和尚:所以你是更倾向于认知层面的。她不是倾向于情感层面的:我怕接受这样的一个真理,如果我认为这是一个真理的话,可能会对我的内心造成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我的世界观会造成很大的挑战,你不属于这一种。那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给你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的话,你就会接受也会喜欢它,是这样的么?

营员:按照这样的推理是。 明海大和尚:可以这样推断? 营员:对。

明海大和尚:这样就很简单了,下来有空你找明影法师,请他给你把这个——为什么我们是有前世的,我们的生命无始无终这样一个因果的规律给你讲一下。因为我们今天人太多,细细地来讲需要时间,不过你可以在班老师那边留一下你的名字,我会提供一些资料给你,帮你来认识这个问题,好吧?

营员:谢谢。

提问:感恩师父,我从小到大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该如何与人相处,尤其是我上了大学以后,由于我们的专业性质,学校的环境非常复杂,并且利益冲突是非常严重的。时常相伴的同学是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我觉得这可能是价值观不太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非常渴望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所以说我就非常的困惑而且有的时候在这方面会比较痛苦,我应该如何应对或者说是放下呢?

明海大和尚:你不害怕再静坐几分钟吗?好,那我请问你: 你是在哪个学校?

营员:中国音乐学院。

明海大和尚:中国音乐学院,我记得刚才你说了,由于学校的专业造成人与人之间 ....,那为什么音乐学院就容易让人和人之 间 ... ?

营员: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专业性质,比如说导师冲突比较严重,会影响到我们的交往。

明海大和尚:专业性质是说,比如说他是西洋音乐,我是中国音乐。

营员:不是,是同一个专业不同导师会有这样的冲突。

明海大和尚: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导师就容易造成门派、门户 之见?

营员:对,但不光是这些,因为学音乐嘛,可能人的感触会多一点,所以每个人都很有性格。

明海大和尚:跟你一个专业的同学多么? 营员:还是挺多的。 明海大和尚:你有没有了解过他们都跟你有同样的感受吗? 营员:他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我觉得他们挺习惯的,我真的不太习惯。因为他们是从附中那样上来的,我是从普高上来的。

明海大和尚:这怎么会影响习惯和不习惯呢?

营员:因为他们从小就离开了家,然后他们的想法啊,或者价值观什么的确实是不太一样。

明海大和尚:如果你也从小离开家,也有可能习惯? 营员:对,应该可能有这样的感觉。 明海大和尚:但这听起来原因应该出在你自己身上吧? 营员:肯定会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我觉得是他们的利益心会更重一些。

明海大和尚:好,请坐下。我现在想讲的是什么呢?从修行上讲,也许你要考虑一下,为什么在我眼中我看到的是这一面呢?因为你在讲第一句话的时候说了,我一向以来跟别人处关系好像是有障碍,你对自己有这么个判断,是吧?其实你这个判断也会不断地拷贝出你看这个世界、看周围人的方式。你是用一个什么样的“眼睛”看,然后得到的信息。如果在军队里面打仗,那就 是“情报系统”。那你的情报是怎么得到的呢?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或者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人。然后你得到一个情报: 不好了,敌人要过来了。你就要去迎战。所以在修行上说,你考虑一下你自己看的方式。在大学之前,在高中怎么样,另外在我们这次夏令营中间呢,隆藏法师会教大家“慈心禅”,我相信对你们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有帮助。

另外,关于这个问题,有请李老师为你解答,因为李老师他也是在大学任教多年。

李老师:可能我们那种情况没有这么严重。我们会尽力去化解这种情况,但是可能有些情况对同学们来说处理起来,他的经验、他的能力不一定特别习惯。但是我觉得像处理这些问题,一 个是像大和尚刚才讲的,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这个心念上是怎么样的,这是最根本的。另一方面,关于具体的问题,没有一 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但同样还是有原则的。这样既能够保护你们自己,又能够跟人比较坦诚,但是你们自己的坦诚,坦诚到什么程度,你要担当。我旁边这位包老师,他对这个问题应该了解的比较透。

包老师:我们的学校还有我们的专业跟她的专业不太一样。 但是因为我对中国音乐学院、还有中央音乐学院他们一些学生还有老师的关系有一些了解,包括我也知道可能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人际关系在某些方面会变的复杂。但是我想呢,处理复杂问题往往都是用简单的方法。刚才大和尚讲夏令营会给大家安排做慈心禅的指导,我想这是一个特别切实的方法,就是通过用佛法的这样一些实践来改善我们对人生、对于周围的人的看法,对自我的看法,我想这是最一个根本的办法。另外当然也还有很多, 比如每天像个菩萨一样利他、爱语啊,所有这些六度四摄的方式, 或者说佛陀已经提供给了这样一种智慧,我们可以把他所提供给 我们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生活当中去,这就是生活禅。我自己作为 一个导师,作为一个大学的老师,对于门户之见给学生们所带来的内心的焦虑,我想这样可以给你一个建议,第一个可能现在大学里有社会转型、时代的原因,一些老师在专业发展过程当中、 在培育人才过程当中可能忘记、迷失了自己的责任,对学生的教育、对于我们人格的培养,还有一些远大的理想这种教育都可能会缺失和缺位。所以大家可能更多地看到了利益、看到了门户之见的病根,看到了同学之间的冲突。但是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着眼于我们自我的修行,对自己行为的调整;还有一点呢,对于学生来讲,导师之间的矛盾不应该殃及到学生身上,我们自己应该很主动地去摒弃这种门户之见。我个人工作当中一直是这样要求我的学生的,也一直是这样来对待其他老师的学生。所以你的环境需要从你自己去改变,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外在的环境,就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李老师:我补充一下,因为刚才我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是指一个具体的答案,但不是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我想,如果经过这几天的学习,你还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具体地去讨论。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学生,不是解决不了的,是一定能够解决的。营员:有一点,不是因为我们导师之间的问题会导致我们的矛盾,虽然可能内里会意见不合,但不会有具体地波及到我们之 间的事件,而且我的老师信佛。主要是导师之间的意见不同,导师带学生的心不在一起,所以说可能表面大家都很好,但是我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这个是我一个最大的困惑。

李老师:包括这样的问题,包括你将来一定会碰到比这个还要复杂的问题。

隆藏法师:我有一个办法,就是如果我们思维社会有不满意的地方,或者对别人人格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就会一直很烦恼, 如果你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想法可能会改变,这样就没有烦恼了。

营员:谢谢。

明海大和尚:这个也许期望值定高了,一般期望值定高了的人有时会失望。

潘教授:我也试着讲讲我个人体会,你这个情况其实不单在学校里面,在我们的生活、社会中也经常发生。所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佛法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容忍,自己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他人可能从许多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造成 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这个不对,他认为他看的是对的, 其实你也对,他也对。这个对的部分在哪儿呢?一起来分析,这样互相提高,这样就把争端、矛盾解决了。所以你要有容忍心态, 包容心态,包容其他人不同的意见,你知道你的了解不是全面的, 他意见跟你不一样,不等于他错,你本身也不会是完全对。这样矛盾冲突就少了,最重要的是多交朋友少结恶缘,所以我觉得用容忍的心态、包容的心态做人,朋友多一点,敌人会少,你将来的人生会更圆满、更能成功,心态更能放下,佛教里面六度波罗蜜,包容是属于忍辱,是非常重要的。

营员:第一个问题想请问明海大和尚,我们刚才静坐过几次 了,但是静坐的时候,外表虽然静下来了,但自己的心并不能真正静下来,心里面是杂念纷飞的。有的时候这个杂念会持续很长时间,也许会持续到磬声响了。我想问在静坐的时候如何能够静下来,这是第一个问题。

明海大和尚:你现在有杂念么? 营员:没有。 明海大和尚(对大众):我问他现在有没有杂念,他回答说没有。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说我现在感受不到我有杂念,对吗? 营员:对。 明海大和尚:你说我敲了罄以后,你静坐会有杂念,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我现在感受到我有杂念。可以这样翻译么?(营员 点头)这就是由于你的心静下来了。(众鼓掌)所以你现在感受不到自己有杂念,有可能你现在的心静的不够。这个概念你懂了么?

营员:稍微懂些。

明海大和尚:你可能以为我在狡辩、诡辩,其实不是。我的意思是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自己的杂念。你的心不够静的时候,杂念已经把你整个裹住、牵制住了,你跟着它连追带跑的,看不到它。所以静下来的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特别容易发现自己杂念纷飞,而这恰恰是由于静下来了。

营员:因为我知道潘教授是科学家,所以想请问潘教授通过这么多年对佛法的修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没有帮助?或者说对自己科研的思维有没有帮助?

潘教授:首先,我开始学佛之后呢,就没有再搞科研了,所以有没有影响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修佛后对我整个做人、对事物的了解有帮助。其实佛法是这样,我们对经文的理解,自己要明明白白。好像今天晚上问儒家、佛法的问题,我赞成儒家的思想,在《中庸》里面这么说: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对某件事,不要一听就接受,要博学,多看经文; 然后慎思之;不明白的,要审问;明辨之,当你明明白白以后, 再笃行之。要放下,不要执著,要包容。因为不管你有多聪明, 永远是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从某个片面看问题,我举个例子,我做校长的时候,已经信了佛。还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对于一个新的政策,校长副校长想过以后就来施行,很多时候发现有问题。为什么呢?在我们贯彻政策之前,没有考虑全面,只是从校领导的 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信了佛以后怎么做呢?我有一个政策提出来, 首先让学生代表看看,从学生角度看看它有没有问题;然后从老师的角度看看这个政策有没有问题,因为老师、学生看这个问题跟校领导看可能不一样,所以吸收他人的意见以后,才发现最初我们的政策有很多问题存在的,于是再调整,满足老师同学各方面的要求,综合起来再改善这个政策。这样推行起来非常非常容 易,被学校老师同学接受,非常成功。所以说我们看问题都是从 自己角度看,不能全面,当从其他人的角度吸收意见以后,改良 一下,就比较全面了,同时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觉得非常高 兴,因为校领导尊重他们的意见。这个就是做人的态度要包容。 这样政策推出来,一般是比较成功的。这是佛教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说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能单从自己的角度来决定,要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包容一下,人家提出不同意见,不要认为是批评你,他提出意见是对事不是对人。如果是作为领导,人家提出不同意见,就批评,这样就太自我了。我们要放掉自我,放掉执著,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一切的事情,这种处理问题的态度, 是学佛给我带来的帮助。校长怎么样?校长不等于明白一切事情, 博士不是佛,博士只是个名称,博士明白的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领域,所以不要自大,不要自我,这是佛教对我最大的启发。这样你做人很好,做事情也会成功。

提问:我想请教明海大和尚,这个问题我之前也考虑了很久, 也有实际的感受,就是说,在《周易·系辞上》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今天上午听明影法师讲,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一见到佛陀,很多东西他就理解 了。这给我一个什么启示呢?行为举止的教化作用,它的影响力是远远大于书里面写的,或者是言语所表达的。因为之前我也上过圣凯法师的课,就是说佛陀的真意或多或少地被语言限制掉了。 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不比佛陀在世的时候,但是我觉得作为出家人,如果他是一个修行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他的教化作用、 影响力我觉得其实是非常大的。今天的夏令营也是为我们准备了 一些理论的教授的课程,其实我觉得理论的一些教授,在现在这 个信息很发达的社会,我们接触到是非常容易的。我的意思是说, 寺庙里面有没有这么一个理念就是说通过出家人的一些行为来教化普通大众,不要过多地偏重理论。

明海大和尚:你的体会是非常正确的。你的体会里面已经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出家人,需要僧宝。僧为什么是宝?出家 人他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是通过他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在佛教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传播中比较完整地传承佛陀的教化。所以出家人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活的说法者, 也就是你刚刚讲的身教——出家人的身教,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也多次讲到,我们看到出家人,乃至于看到穿出家人衣服的人, 在我们内心都会联想到佛,联想到他所证悟的、所宣讲的法,所以出家人这种弘法的意义、它的社会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你的体会没有错,非常对,事实上我们过去的很多夏令营营员,他们的收获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在寺院生活中实际的观感、来自于出家师 父的言行示现。但是同时呢,通过语言的渠道去传播佛法也是不可废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传递信息就是靠语言靠文字,但是语言在传递的时候会对原意有所流失,因为言不尽意嘛。那么这个 流失怎么办呢?在佛教里面,在《金刚经》里有告诉我们,这些理论、这些语言它是一个工具,你不要被它局限了,但你也不可否定它、抛弃它,你透过它到达内心的觉悟,渡过迷茫的河流到 达觉悟的彼岸,所以它像一条船一样,也不可废。只要你对所使用的语言或者理论它的这种有限性始终保持一种觉照,不去偏执它就可以。

明影法师:刚才这位同学有两个说法我有些不同意见,我来跟大家探讨探讨,第一他觉得这个时代是一个获取知识、学问是很容易的时代,但是以我的经验和理解,这个时代可能获取一些信息很容易,但是好像很少人能够准确地认识知识,尤其是传统智慧。所以我觉得首先准确地理解、掌握知识是很难的,而且是需要重视的。再有他刚才讲了他的一个认识,比如说古人见到佛陀几句话就开悟了,这个不符合事实,尽管经典上这样写,但是我们的理解不符合事实。因为舍利弗也好,目犍连也好,他们都准确地理解了他们能掌握的知识,而且有深度地实践,他只在最后的智慧上差佛陀那一点支持,并不完全是因为佛陀特殊的加持力。当然佛陀有特殊的加持力,这个没问题,但是在佛陀的身边也有很多不觉悟的人,或者说不觉悟的人更多。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第一准确地认识知识不容易,因为太快了,看一眼就过去了,所以不能准确地认识知识;同时不能够深度地体验知识。 有这两点不足的话,那么即使学再多的知识也没有价值。这是我的两点不同意见。

提问:我的问题是关于我们本届夏令营的主题——“吉祥人 生”。吉祥经的第一句话是“勿近愚痴人,常与智者交”。关于这点我有两个疑惑,第一点佛教讲普度众生,或者说度有缘人, 为什么把愚痴人排除在外呢?这个问题我想请柏林禅寺掌管客堂 的法师帮我解答一下。如何辨别愚痴人?为什么要排除在外?另 一个问题刚才明海大和尚也说到了,佛学经典的用词有局限,我想请问居士们假如说遇到这样的问题,遇到不解、困惑,或者有 怀疑应该如何对待和解决呢?

界志法师:首先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愚钝的人,我在客堂的时候,有一次下完晚殿我正要经过客堂,当时老和尚和几个师父刚好要到客堂视察,老和尚碰到我,问我:你现在在客堂,有没有压力?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说我的能力有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我智慧还是不够,做事过程当中能力也不够。接着老和尚又问了我一个问题:以前你有没有干过活?我跟老和尚讲:因为我们生长在农村,小时候都得跟着父母出去帮忙,干些轻微的活。老和尚就讲:那已经很好了,你现在只要自己能做,不管外面怎么样,你自己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不会受外界的影响。后来我一直想着老和尚的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说,在佛学方面我的学历比较低,当时在佛学院上也就上过几天课吧,然后就到方丈室帮忙(做侍者),所以在佛学方面比较弱,我只能身体力行, 自己能干的活自己去做。(众鼓掌)

明海大和尚:首先我要纠正刚才那位营员的提问,我没有说我讲的这个语言是所有的状态下、所有的情形下,一旦形诸文字, 都会对原义有些流失。一般情况下,不仅仅是在佛法传播上有这种情况,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讲“东西越带越少,话越少越多”, 它变了,我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包老师:困惑有很多种,也有很多方面,我想知道你的困惑是怎么样一种困惑。(大和尚解释该营员的问题)因为我刚才没太听明白你的意思,现在大和尚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那我就结合我学佛的经验,来回答你这个问题。读佛经的时候有困惑我觉得正常,就是有怀疑也很正常。我举一个例子,在我刚刚接触佛学的时候,也读经典,从文字上来理解经典,那么在文字上就有很多地方我自己会产生怀疑。到很多年以后,我的这种疑惑才开始消除。我最初接触佛教的因缘,是从《金刚经》开始,然后对佛教产生了兴趣,那时候读到其中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还有那么点意思,有那么点味道,那时候我上大学一年级。所以那时候对佛经就很有兴趣, 后来知道《法华经》很重要、《华严经》很重要,但是就无法生起对于这些经典的信心,也没有办法去诵读,这是一个关于佛教信仰建立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疑惑,不是一个小的困惑,不是一个对知识点怀疑的这种困惑。但是在学佛的过程当中,直到 10 年以后,突然有一天我生起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再重新诵读一下《法华经》,看看它究竟讲的是什么,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道理。经过了十年这样的一个积累,等我再去读《法华经》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就不仅仅是理解了《法华经》 里面所讲的谛语,更多的是了解了《法华经》的宗旨,就是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开始理解这部经核心的思想。那么这其中我的困惑一点一点解决是在哪里呢?我想也恰恰是我对于法的信仰一点一点建立的这样一个过程。它不是哪个法师跟我说了哪个道理我接受了,而是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实践、通过学习和熏修逐渐建立起对法的认识,逐渐建立起对于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基本的概念的认识,比如缘起性空,比如三世因果,比如六道轮回。 很多的概念恰恰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一点一 点地去认识到的。比如说我喜欢坐禅,喜欢打坐,我对于法的信心其实也是在禅坐的过程当中才开始建立的。我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还给大和尚写信,跟大和尚探讨信仰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都不愿意顶礼,大家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 我觉得握手多方便啊。我还跟大和尚讨论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信,但是后来我不是从大和尚的回信当中得到了答案,而是有 一天我突然去顶礼了,有一天我突然理解了,有一天我突然愿意去诵读这部经了,有一天我突然能够诵明白了,有一天我愿意去为别人讲了,然后我才知道原来疑惑不是靠别人给你一个答案, 这样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通过我们一点一点地实践、一 点一点地去证。通过修行、通过实践通过我们自己的体验体证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刚才明影师在介绍的时候说我的专业是社会学,社会学特别讲究一种精神,一种科学的精神,也就是所谓实证的精神,当我学佛的时候我才深刻地体验到什么叫实证。我从大一开始学佛,但我是在读研究生那年才开始到寺庙里来,我读经读了很久都不愿意进寺庙,我那时候看见法师就很反感,直到我来到柏林寺,见到老和尚,见到明海法师,见到很多的师父之后, 我才改变原来的看法,才开始走进来了解他们,才开始在法上生起兴趣。过去古人讲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所以我想, 生起疑,这还不是宗门里讲的那种大疑情。我们生起这么一种困惑太正常了,没有困惑,我们就不知道问题之所在,我们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是我的体会,谢谢。

潘教授:我也讲几句好不好?我就讲一下我的体会、经验。 我学佛二十多年了,学佛之前,小学是在教会学校读书。我结婚, 太太是天主教徒,我也到教堂,我觉得非常好,但是没有缘分, 生不起信。后来我有机会接触佛教,就觉得佛教非常智慧,我和它缘分很深,结果我就慢慢研究佛经。但是我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一切事情会去思考,好像“博学之,慎思之”,之后,“审问之,明辨之”,之后才相信。所以对佛法,有的地方觉得不可思议,很多时候看佛经,看出很多矛盾来。我想,怎么这么矛盾呢? 第一佛教徒因为深信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他的学问他的智慧非常非常高,所以佛永远不会打妄语,讲假话,佛讲的永远是真理。 但佛因为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不同的背景,他用不同的 方法来开导我们。对于这批人,他用这种方法帮助他;对于那批人,他用另一种方法来帮助,看来这两种方法有冲突,根本没有冲突。我们对佛经不了解,只是因为我个人对佛经思维不到这个层次。譬如说从科学出发,如果你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解比较 深,如果你对一个小学生讲,他不明白;对中学生会好一点,大学生会更好一点,研究生才明白。我们也是这样,开始学佛的时候,对佛讲的很多经文不得而解,不是佛法不对,是自己不对机,不明白,只要慢慢来,对佛法的不明白,透过修行,将佛法用在我们身上,慢慢了解,过去认为是矛盾的、不明白的慢慢可以明白。 所以现在我理解佛经,佛讲的每一句话肯定是对的,佛不会讲假 话,不会打妄语、看来的矛盾是因为佛针对不同人的根器,用不同的方便讲出来,让他们可以进入不同的境界。当他们境界提高 了,还会有不同的法门,这样慢慢来,就会对佛法了解,慢慢开悟。 所以现在看经文不理解没关系,我们一步一步来吧。好像我们教小孩念《弟子规》,他们看起来不明白,不明白没关系,先背诵, 当背的纯熟以后,等我们成长以后,再想想里面的内容,开始明白了。就是说只要我们好好修行,学佛,看佛经,会明白的,没有问题。这样十多年过去,当你的缘分成熟,你对佛经深入些以后, 你才明白佛说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谢谢。

明影法师:好像我们这个普茶活动刚刚进入状态,可是时间 已经太晚了,原定的是九点半,现在已经快十点了,所以今天的普茶就到此结束。大和尚最后再给我们讲几句开示好不好?

明海大和尚:确实没什么好说的,要不我们再静坐 3 分钟?(静坐三分钟)

明影法师:学会问问题,提出很好的问题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对于问题,我们要和它保持距离,这很重要,不然晚上会睡不好。 当然我们带着问题去认真思考和听讲那就更重要了。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感谢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和各位营员。(众鼓掌)大家请起立,恭送各位法 师和老师。